威氏图

观点 · 2003-06-13

作者:佚名

返回

从邮票拍卖、股票市场到香港和杭州的楼市,存在着许多满足威氏图假设的场合。

威克斯蒂(Philip Wicksteed)在1910年发表了两卷本的《政治经济常识》(The Common Sense of Political Economy),让英国经济学界振奋不已。在该书第二卷第四章出现的图20,我称之为威氏图。假设总供给不变——典型者如二级市场上流通的股票总量,威氏图刻画的,是需求者之间的竞争。我当学生时,在图书馆里读过威克斯蒂这本书,现在有互联网了,我从网上找到了威氏原著的图20(见下图)。

注意,在这张图里,对股票的需求者A和B的需求曲线a和b,在横向叠加之后,由最右图的曲线a+b代表,其价格被标示在左方纵轴上。威克斯蒂特意把需求者C的需求曲线c反向,其价格被标示在最下图的右方纵轴上,形成类似供给曲线的样子。于是,这三位需求者的需求看上去恰好构成股票市场里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而事实上,威氏图表明:此处的供给曲线无非就是当价格高于需求者所欲购买的水平时,原来的需求者从需求转为供给,从而观察者得以对应于任一给定价格集结全部供给量,画出一条供给曲线。

威氏图最真切地显示出张五常教授需求公理的作用,把供给曲线当作可以由需求曲线导出的曲线了。总需求的曲线,即最右图的a+b+c。从总需求当中分离出任何一条子需求曲线,例如c,就可以构成总供给不变假设下供给的一部分。

在图20里,总供给不变,是60个单位。当C已经拥有了26个单位时,如果价格高于C此刻愿意为第27个单位所支付的价格y,则C将从买方转变为卖方。同样的需求定律也适用于A和B,只不过是以左方的纵轴表示其价格(或影子价格)。这样,我们看到,均衡——如果我们不理会五常教授对均衡概念的抨击——将发生在点p3处。在均衡点的价格水平上,没有人愿意从买方(或卖方)转为卖方(或买方)。当均衡价格发生轻微扰动时,只要单位足够小,只要参与竞争的需求曲线的数目足够多且足够千差万别,就总会有人在需求和供给之间转换自己的角色,从而整个市场得以达到新的均衡,而图20的曲线形状保证了这一新的均衡,在扰动很小时,仍然是点p3,故这一均衡是稳定的。

让我们回来讨论五常第一式之(二)。对消费者甲而言,任何其他消费者的竞争或需求的变动,从威氏图我们知道,都可以引发价格的变化。故而,这些其他消费者以及任何改变其需求的其他因素,我们都应当允许其自由变动。

从邮票拍卖、股票市场到香港和杭州的楼市,我们可以发现许许多多满足威氏图假设的场合。我不同意五常教授,哪怕他在经过多年的深入思考之后,对均衡概念所作的批评。因为均衡固然是经济学家虚构出来的、不可观测的概念,但它与另一不可观测的概念需求量一样,在高手那里成为联结可观测数据出色的模型。

这里讨论的威氏图,基于不同个体的需求量的概念,集结出市场需求与市场供给。之后,从供求的均衡点,我们才有了市场价格与市场成交量之间的联系。这样,尽管我们不能观测每一个体的需求量,我们却可以观测每一市场价格所对应的市场成交量。从威氏图我们知道,对给定的市场价格来说,凡出价低于市场价格的人,构成供给方面的因素,凡出价高于市场价格的人,构成需求方面的因素。正是基于这一理解,1997年以后,实验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亚利桑那大学的史密斯教授(V. Smith,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研究出“亚利桑那挂牌交易市场方法”。这一方法几乎马上被证券交易市场广泛采用,即所谓Level II(第二等级)挂牌交易。在这一交易体系里,每一交易者都可以看到最新的成交价格和左右两栏数据——左栏是在观察到最新成交价格之后全部买家的出价和相应的需求量,右栏是在观察到最新成交价格之后全部卖家的出价和相应的供给量。

我们从拍卖理论的研究知道,史密斯研究的拍卖方法,是所谓Double auction(双边拍卖)的一种类型。从威氏图的讨论我们知道,双边拍卖的左右两栏——必须以能够随时间变动的动态软件Java制表——正对应着图20里的左纵轴和右纵轴的价格变动及相应的需求量。而最新成交价格所对应的,正是图20里的均衡价格。

如果我们同意五常教授的批评,居然从经济学里取消了均衡概念,那么,对网上交易至关重要的双边拍卖如何进行呢?没有了均衡价格,就没有了最新成交价格,于是就难以划分供求双方的阵营——左右两栏。事实上,五常教授在叙述中无可避免地经常使用着均衡概念。任何概念,不论如何虚构,其功能首先在于让我们能把思想表达得更清楚,而不在于让我们能够思想。

说到清楚地表达思想,五常教授的行文,如其为人那样天马行空,多一字而不为。结果,五常《经济解释》的文字实在过于精简,许多地方不合内地读者的汉语习惯,不易理解。比如,内地经济学文献常见的交换价值,五常坚持改作换值;而使用价值,他坚持改作用值。殊不知,语言是传递信息的渠道,必须保持一定比例的冗余,否则,就会给语言的受者带来理解上的极大困难。类似地,如果我们不使用内地通行的外国人名和地名的翻译,内地的读者便要费若干分之一秒的时间来判断那类译名的含义。这类效应累积起来,便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内地读者阅读港台著作的速度。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