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理解中国经济改革了吗

观点 · 2008-07-10

作者:佚名

返回

  由邓小平发起的中国经济改革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回过头看,30年前,当改革开始的时候,至少有两件事我们没有预料到:第一,我们没有预料到改革的路程如此漫长。第二,我们没有预料到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如此之快,改革的成就如此之大。

  要理解中国过去30年的经济改革及其成就,我认为有五个转变最关键:

  第一,资源配置信号由计划指标转向市场价格。事实证明,用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远比国家计划更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创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第二,经济决策的主体由政府官员转向企业家。企业家的决策指向在多数情况下与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是一致的;而官员在决策的时候考虑的主要是“政治账”和所谓的“社会账”。现在我们仍然处于官员决策和企业家决策并存的阶段,如果我们能给企业家更多的自由,让价格信号更好地发挥作用,资源配置的效率就会进一步提高。

  第三,个人权益基础由政府职位转向私人财产。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正是由于更多的人把追求利益的目标由政府职位转向私人财产而带来的。只有将经济制度的利益基础由政府职位彻底转向私人财产,我们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根除腐败,降低无效率的收入差距。

  第四,经济发展的推动力由中央动员转向地方竞争。地方分权调动了地方官员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每一等级的地方政府变成了其管理的公共经济的实际所有者,由此导致了地区之间发展经济的竞争,刺激了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的发展。

  第五,经济运行系统由封闭转向开放。在开放的经济中,效率成为检验体制优越与否的标准,计划经济和国有企业的弊病暴露无遗,对外开放还引进了新思想、新观念,以及新的游戏规则。没有对外开放,就不会有今天的改革成就。

  以上五个转变,是理解中国市场化改革及其成就和问题的关键。

  遗憾的是,在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30年之久的今天,社会上出现的一些舆论,人们对价格机制的信赖在下降;政府对社会资源的掌控在增加;企业的经营环境与创业条件在恶化,企业用工越来越不自由,新式“铁饭碗”重新成为社会就业的导向;地方政府的制度创新受到指责,媒体和舆论把大多数经济问题的根源都归咎于他们;对外开放政策受到质疑,民粹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的言论越来越有市场,有些政府部门也在收紧本已开放的大门……这些迹象表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前景不容乐观,改革任重道远!

  中国建立市场经济非常不容易。我们从计划经济时期完全否认市场,到改革开放之后部分承认市场,再到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完全承认市场,经过了几代人的努力,甚至付出了血的代价。而现在,社会上又开始蔓延着如此强烈的反市场倾向,这种倾向如果更多地演变为政府政策和国家法律,就会对中国的改革与发展造成致命性的伤害。这时候,需要经济学家站出来,对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梳理和澄清。

  中国的改革已经走过30年的历程,但改革的前景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在社会制度变革中,长期内起决定性作用是大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命运,取决于我们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我深切期望,中国经济学家的工作———包括第十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的举行以及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构筑良好的大众理念,推动中国改革继续向市场化方向迈进。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