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观点 · 2009-03-12

作者:佚名

返回

  过去几年,我作为《世界经济》的编辑部主任,见证了中国经济学科的迅猛发展、年轻一代经济学者脱颖而出。看看十年前国内经济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再看看今天《经济研究》、《世界经济》等几家主流经济学期刊上的论文,真可谓恍如隔世。

  学术期刊在引导经济学研究方向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世界经济》可能是国内经济学期刊中最早引入双向匿名审稿制度的。从实践的情况来看,主要的意义在于杜绝了过去靠资历和关系发稿的不正常现象。 《世界经济》实行匿名审稿制度之后,明显的变化是名人的稿件减少了,大部分作者主要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青年学者,以及在校的博士,甚至硕士生。这一机制很像谢林(Thomas C. Schelling)所说的“绑住自己的手让自己得到更多的自由”。通过主动让渡审稿权,我们可以提高论文审稿程序的可信度,从而吸引到更多的优秀稿件。但是,必须看到的是,指望学术期刊在现有的水平之上进一步提高经济学研究的质量,恐怕是不现实的。经济学研究的水平是由研究生阶段训练出来的底子和做研究之后个人的悟性共同决定的。经济学期刊只能尽可能地接近当代学者的最优水平。而且,所有的匿名审稿制度,在本质上都是风险回避的,因此往往最富有创意的研究未必能够通过常规的审稿程序,换言之,审稿专家看中的其实不是最好的研究,而是和他们的研究最接近的研究。这就会导致匿名审稿制度在枪毙糟糕的论文时会毫不手软,但在挖掘新颖、大胆的创新之作时往往不知所措。更糟糕的是,在当前教育部门拔苗助长式的评选机制诱导下,发表论文已经成了越来越功利的一件事情,这是一种最有效的扼杀天才和创新的办法。

  今后,学术期刊可能会在中国经济学研究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即确立学界普遍遵守的规范和一个密切联系的学术共同体。最明显的一个变化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经济学期刊采用了较为规范的引证体例,使得大部分论文至少从形式上像是论文了。尽管这只是形式的变化,但其影响是深远的。今后,可能有更多的学术规范值得学术期刊来倡导。比如,关于抄袭如何来认定?引用别人一段话而未加说明,和整篇文章一字不改的照抄,在处理的时候如何区别?在怀疑作者有数据作弊嫌疑的时候,是否可以要求作者公开其数据?一稿多投如何处理?等等。库恩在谈到科学的发展时候,强调“科学共同体”的重要性。科学共同体是一些有共同范式的科学家组成的集团。他们受过共同的训练、有相似的观点、关注共同的问题、并不断的相互交流。过去,中国的经济学者之间交往太多而交流太少,中国的经济学者感兴趣的都是国外经济学家的研究,他们一般都看不上国内同行的研究,很少引用国内同行的成果,这使得很多青年学者处于一种“失重”状态,他们向往欧美经济学家的研究前沿,但是又无缘和顶级经济学家对话,在国内没有可以讨论的同行,也找不到有意义、有趣味的题目。学术期刊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失。至少在作者和审稿人之间,开始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同行间的讨论、批评和辩解。但也可以看得出来,很多青年学者并不熟悉这一“游戏规则”。平等讨论的风气、接受别人批评的气度、发现别人缺陷的敏锐、欣赏别人成绩的赤诚,都是需要从头学习的。“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任何优秀的研究,都是要在同行批评的“打磨”中变得温润如玉、光彩夺目的。我们几家比较志同道合的期刊经常召开讨论会,最近我和一些青年朋友又一起发起了“青年经济学者研讨会”(Young Economists Seminar,简称YES),都是想在这一方面多做些努力和尝试。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