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科研:鱼与熊掌能否兼得?

观点 · 2012-04-24 00:00

作者:

返回

教师节临近,其实仅仅就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而言,还有很多基本的问题没有理清。从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者一个普通教师的微观视角看,如何才能破解教育矛盾,构建和谐教育,为我国的教育改革贡献自身的聪明才智呢?答案只有一个,...

教师节临近,其实仅仅就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活动而言,还有很多基本的问题没有理清。从教育活动的主要实施者一个普通教师的微观视角看,如何才能破解教育矛盾,构建和谐教育,为我国的教育改革贡献自身的聪明才智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认清自身面临的微观矛盾及其普遍性、特殊性,然后才能合理处理这个矛盾,并找到破解教育宏观矛盾的金钥匙。

一、教学和科研是教师面临的一对矛盾

做教师的人也许都能意识到这一点,那就是教学和科研永远是一对矛盾(trade-off),原因是人的时间总是稀缺的,而这两种活动均要占用人们稀缺的时间。经济学上说,“the cost of something is what you give up to get it”,这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做一件事的成本必定包含着两种形态:第一种是金钱成本,第二种是机会成本。比如,买两根油条、一碗豆浆花掉3元人民币,这3元人民币就是你为了得到这顿早点而必须放弃的金钱成本。然而,决定人们是否明智进行经济决策的却常常并不是生产成本,而恰恰是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s)。什么叫做机会成本?顾名思义,机会成本就是你获得了这个机会但却丧失了那个机会,由于这种机会丧失而带来的成本。比如,你去从事教学活动,就会丧失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你去从事科研活动,也会丧失进行教学活动的机会。

从这个角度看,教师之所以会选择教学而不是科研,或者从事科研而不是教学,关键的并不是教学和科研的绝对收益,而正是由于教学或者科研活动而获得的收益与有此而带来的机会成本之间的两相对比。

教学活动的收益又是什么呢?第一,向天下大众、向广大学生普及经济学知识,增加学生甚至人类的知识存量;第二,对老师而言,则在于它能帮助老师巩固所学知识,发现其中问题,塑造和树立个人、学校的知名度,给教学者带来短期的收益。相较而言,科研活动的收益则是:第一,它能扩充老师的知识存量、视野,增加老师对知识的运用和掌握;第二,它会给老师本人乃至其所在单位乃至整个社会带来巨大的、长远的正面溢出效应。

既然,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成本就是人们不能获得从事科研活动的巨大收益,从事科研活动的机会成本就是不能分享教学活动的收益,由此看来,教学和科研活动的确是每一位人民教师必须面临的主要矛盾。

二、教学和科研的矛盾性质

那教学和科研活动的矛盾性质又是怎样?恩格斯说:前进和后退,运动和静止就是矛盾;列宁说,“在数学中,正和负,微分和积分。在力学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物理学中,阳电和阴电。在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都是矛盾。毛泽东说,战争中的攻守、进退、胜败更是矛盾的现象。中国的哲人则常用“有所失,必有所得”来解释这种相互矛盾的现象。

对一个教师来说,教学与科研就是这样一对性质的矛盾。前者是知识能量的释放,知识内容的复制,知识、信息的溢出,而科研是知识能量的积聚,知识内容、范围的扩充与深化,知识信息的收集,没有了能量的积聚就不会有高质量的知识释放,没有了知识内容的扩充,深化,知识的复制也就成了简单的重复,同样,没有知识信息的收集,也就没有知识的溢出。如果将教学看作为一种“失”的话,那么科研就应该是一种“得”,如果将教学看作是一种“得”的话,那么科研就是一种 “失”,如果没有得,也就没有失,没有失,也不会得,二者彼此统一,共存于每一位老师的教学和科研生活当中。

从经济学角度看,教师该如何在这种两难冲突中进行合理定位,找到自己的黄金分割点?

经济学的一个普遍法则告诉我们,当一个老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边际收益等于其边际机会成本时,也就决定了他从事教学和科研活动的黄金分割点。由于教学和科研活动的不同性质,前者是相对简单的劳动,后者是相对复杂的劳动,又由于不同教师的禀赋之不同,因而教学和科研之收益和机会成本应因人而异,从而教学和科研的黄金分割点到底在哪里便不是一项集体性活动所能决定的了的,而更应该成为一种相对个人性的选择活动。

我曾问过UCLA, CUHK, U of Chicago的教授,得到的回答都是,在那里,选择开什么课,开多少课、怎么开、进行多少教学活动、多少科研活动、考试怎么考,采取什么形式考通常都是通过老师的自选择行为进行决定的。因为倘若不是如此,就必然违背个人的意愿,违背教学和科研活动的特殊规律性,从而也会给教育的长远发展、学生的个人成长乃至教师的发展进步造成了巨大的机会成本。

三、现实中违背教学、科研规律性的表现以及原因

现实中,违背个人意愿、违背教学和科研特殊规律性的情形大致有两类,其表现是:

第一是走极端,重视科研就忽视教学,要么重视教学就忽视科研。前者通常是研究型大学所犯的错误,后者通常是教学型大学所犯的错误。结果,前者的知识创造看上去加速了,但其知识的传递、溢出却落伍了,其后果是人才培养可能走入低谷。同样,后者的知识传播标准化、准确化了,但它却成了纯粹的知识传递留声机、复读机,老师丧失了对前沿知识的掌控,学生丧失了攀登科学高峰的机会。

第二是凡事一刀切,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搞人际平等。譬如,不分青红皂白,对所有的教师均要求SSCI,SCI,EI,又如,让所有的教师都必须承担相同的教学和科研工作量。这样看似公平了,但却在表面公平的帘幕之内埋下了事实不公平的祸根。

笔者以为,之所以会出现这两种违反个人意愿、违背教学和科研规律的情形,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第一是深层次的,也即传统的教育体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一个相对集权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体制形式。在此体制下,高等学校享有较少的自主发展权,到底是该成为研究型大学还是该成为教学型大学,它们并不能完全做主,也不能比较自主地在社会上、校园内进行资源和人才的优化配置,而往往成为主管部门主观意识,划分部类、划分等级的人为意志的表现。

第二个是国内大多数大学的校长是学校公共产权和管理活动的代理人而并不是所有人,其中的弱激励使他们的行为毫无例外地短期化,而不是长期化。近年来,一些公立大学实行了改革,成立了董事会,实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实行管理作风的市场化改革,学校获得了发展的自主权和自由决策权,结果它们就很好地处理了这个问题。也有不少民办大学,比如台湾的淡江大学,西安翻译学院等,由于它们是学校产权的所有人,又由于其领导具有长远发展的眼光和气魄,所以也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如果不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普遍原因,但同时如果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原因,或特殊根据,也无从辨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教学和科研,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如果不认识教师的利己动机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就无从发现教学和科研活动的普遍动力,但同时如果不研究教学和科研的相互冲突特征,也就无从制定出合情合理的规章和制度,也无从发展和壮大一个学校。

四、破解教学与科研矛盾的金钥匙

从教学和科研这个每位教师都必须面对的矛盾来看,如何才能化解和处理好这对矛盾呢?

第一,从学校整体上看,认识教学和科研的互补性特征,凡事不要搞集体行动,重视科研并不意味着让全校的老师、用所有的资源均去搞科研,重视教学也并不意味着让所有的老师、用所有的资源去从事教学,而应该同时创造适合于教学和科研活动的各种制度条件,让资源、人才、资金顺畅、连续地流往这两种对学校、教育发展相互促进、互补的活动中去;

第二,从管理的规章和制度角度看,允许老师按照自己的兴趣、禀赋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进行自主选择,让适合教学的人去从事教学,让适合科研的人从事科研。比如,国内有高校将一位老师全年的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折合成一定的分数,允许老师在科研和教学活动中相互转换,这就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应该提倡而不是打击。还有一些学校允许教师在选择教学和科研时,按照大小年的形势进行安排,这也是一种考虑到教学、科研互补性、相容性、冲突性的明智选择。

第三,从整个社会看,不要在教育的投资、回报上太过功利,不要将少数几个比较富裕的教师就当成了教师的总体。事实上,教学和科研是比较复杂的劳动形式,如果不容许教师取得多倍于简单劳动的回报,不容许教师追求自身的利己动机,教学和科研的矛盾就会转化为教育还是赚钱的矛盾,那么样做的结果就是,今天整个社会看上去虽然支付了较低的成本,但却给我国教育的未来、发展的未来带来了巨大的机会成本。

也许只有这样,从小处着眼,才能真正掌控全局,也许只有这样,教学和科研活动当中的替代和互补、收益和成本、利己和利他、短期和长期的矛盾特征才能得到较好处理,而教育活动乃至整个教育事业中的鱼与熊掌才能兼得。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