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解释:清王朝是如何覆灭的?

观点 · 2010-05-17 00:00

作者:

返回

居住在内陆的人依靠的生存方式是种植业,种植业需要稳定的自然气候,也需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勤劳品质,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安分守纪,吃苦爱劳的性格特征。同样的,居住在沿海地带的人依靠的是打渔撒网来维持生计,海潮的潮起潮落,...

居住在内陆的人依靠的生存方式是种植业,种植业需要稳定的自然气候,也需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勤劳品质,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安分守纪,吃苦爱劳的性格特征。同样的,居住在沿海地带的人依靠的是打渔撒网来维持生计,海潮的潮起潮落,台风的肆无忌惮,使得这些渔民养成了敢闯,接受新事物,愿意挑战的做事方式。如果一个内陆人迁徙到沿海地带生存,那么种植业的本领就失效了,于是他必须学会渔民的抗风险能力才能生存下来,于是文化发生了改变,因为人的做事方式,思维方式都需要改变才能适应新的环境。

怎么理解呢?那就是种田的人为什么要迁徙到沿海地区当渔民呢?是因为他发现做渔民可以让他获得更大的利益,让他的生活条件会变得更好,所以就有了选择,如果当渔民不能给他带来利益,那么这种转变就不会发生,文化也就难以改变。所以,我认为文化永远是利益下选择的产物。

我们为什么要讲诚信呢?是因为我们发现一个人,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没有诚信时最后大家都是双输。我们为什么要教育孩子孝敬父母?是因为家庭没有孝,整个家就会乱,就会不稳定,最后是家不成家。为什么我们要提倡仁爱之心呢?是因为我们在遵循这些道德伦理时,我们会获得最大的好处,家和万事兴就是这个道理。

农耕文化是一种选择的结果,背后也是一种产权制度的安排

既然人会做选择,且会选择对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的农耕文化与量化管理之间的关系。中国缺乏量化管理,是因为背后的农耕文化滋生出来的王权治理结构下的能人体制所致,也就是从人治到法制(量化管理)没能转变过来,所以中国的科学传统就没有了落脚之地。但人治的背后是什么呢?又是什么阻碍了“数目字管理”的出现?

存在就是合理的,农耕文化之所以能够持续存在下去,从人的选择角度来看,一定是这种文化可以带来利益,否则就不可能持续这么久;同样的,量化管理没能出现,一定是量化科学带来的利益没有农耕文化的大,否则这种转变一定会出现(农耕文化到量化科学),这样看当然没错,凡是没能转变的文化,我们都可以将其看成是利益的不足。这就成了套套逻辑,这也不足以解释量化管理没能形成的原因。

利益是选择的前提,它解释的是选择的结果,但是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这要从产权角度来看待,因为利益的背后是产权制度的约束,也就是利益来源于对产权的保障。一个人选甲而不选乙,是因为甲的利益大于乙,这是选择的结果,但是为什么甲的利益会大于乙呢?是因为从甲处可以获得对利益的保障,这就有了产权一说。也就是人们在追去利益的同时,并不是哪里有鱼打,就奔向哪条河,有的河里明明有很多鱼,但是即便你去了也未必能打到(就如同大家都知道做房地产很赚钱,但是如果没有政府关系(代价)就拿不到地,这就是一种对利益的约束,有了约束,利益才会有保障,即这种利益属于有政府关系背景的人)。因为世界上没有免费的东西供人无偿的使用,一个社会一定会有竞争,你可以看到馅儿饼,别人也可以,于是人与人之间就要竞争,而竞争一定有输赢,只有赢家才会拿到最大利益。而如何保障竞争的公平性呢?即让有实力的人胜出,这就有了产权制度。产权制度是用来约束竞争的,从而保证个人的利益,通过这种制度的约束,从而确保付出(代价)与收获(利益)的可预见性。正是因为这种可预见性才会导致人有了选择性。

也就是决定人的行为表面上是利益,但是利益的背后则是对利益的预见性,而这种预见性则是产权制度完善的结果。

中国农耕文化下的帝王统治与权力结构

从这一角度我们来看农耕文化,中国农耕文化下滋生了帝王统治和人治文化,在这种文化下,人的利益是受权力支配的,是由王权统治下的权力分配(按人头划分土地,按人头缴纳赋税),竞争的规则是权力,是由官吏决定,所以古代历来是以“学而优则仕”为竞争规则,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要获得更大的利益,唯一的途径是做官,有官才有权,有权才有利。官上有官,权力被王权分为九级,最小的则是九品了,又称九品芝麻官。这就是帝王统治下的产权制度,个人的产权是一种权力支撑下的人治体系,是一种以权力为竞争准则的游戏规则。也就是说,在这样的产权制度中,一个人的利益不是由自己的劳动或产出决定,而是由获得权力的多少决定。

但是权力是一个怎么样的游戏规则啊?权力本身的游戏规则是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力量的对抗,因为决定权力的大小是看下面有多少服从的人,从一品到九品的官员,每一级别的管辖人数,地域大小都是不同的,谁掌控的数量多,谁的权力就大。从九品爬到一品官员,前提是有具备极强的人际关系,尤其是获得提拔是需要得到上一级官员的赏识,是因为提拔(获得权力)是由上级官员决定,如何获得赏识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服从上一级,成为上一级权力的忠实分之,成为他的亲信,所以决定权力大小的核心能力不是治理社会,而是人际交往能力。

因此权力本身的产权制度(权力的保障)是一系列笼络人脉资源的交际能力的竞争,交际能力强,获取的权力就越大,最后官就做得越大,自然自我利益的实现就越多。

这就是为什么农耕文化很难从人治转向为法制,缺乏量化管理的原因。因为量化管理是一种科学管理,是一种强调制度与流程的管理方式,而人治呢?则是能人体系,是艺术体系,是个人取代流程,人取代制度的模式,它跟量化管理恰恰相反,有人治的地方,制度一定失效;制度力强的地方,能人就难已起决定作用,人治就实现不了。

所以,中国没有量化管理,是因为在农耕文化下的人治体系长久的存在,而能长久存在是因为农耕文化可以给当政者带来很大利益,否则农耕文化就会改变或转移。在一个人治社会下,能人(官员)获得的利益是最大的,少数人掌控着国家的财富分配。要改变这种权力制度,唯一的办法就是推翻帝王的统治地位,所以中国的皇朝更替永远是不断的起义和革命的血泪史,一朝天子一朝臣,长江后浪推前浪,平民为了获得自己的利益,为了巩固自己的产权,唯一的出路就是革命,自己做皇帝,重新分配利益。

清王朝的覆灭——一种制度取代另一种制度

那么什么时候中国的量化管理会出现呢?那就是一种制度取代另一种制度,法治取代人治,产权制度有了转变的时候。也就是西方在工业革命后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给中国等东方国家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于是在19世纪末,一些留洋归国的民主人士,高举《三民主义》的旗帜,从而推翻了几年的帝王统治。当这种帝王统治推翻后,另一种产权制度就出现了,只不过当年一些民主人士过于片面,全盘西化,导致国家出现了混乱局面,这种混乱本质上是人的利益没能得到保障,变革的失败是因为背后的利益不明朗,脚差一棋。而此时的马列主义乘虚而入,打着共产主义的旗帜,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以打土豪分土地为阶段性利益分配,从而实现了一场人民战争的伟大胜利。只可惜,这种按资排辈,等级权利分配的制度安排忽视了一点,那就是高昂的交易费用和对人的生产力的高度浪费(大锅饭),最后依然是贫困潦倒。

直到近30年改革开放的到来,打破这这种论资排辈的权力等级制度,以私有产权为竞争的游戏规则,生产力才暴升,滋生出巨大的财富,也催生了新的文化,那就是量化管理的出现。尽管不成熟,比如中国的官商问题,法治的不健全,这些都是量化管理的初级阶段的体现。但是我们看到我们法治在不断完善,我们的民主意识在不断增强,社会的公开,透明的机制在不断进步,所以只要产权制度改变了,中国的现代文明,法治社会一定会到来,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要真正能够实现西方那种自由,民主的国家,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商业化洗礼的过程。

原文网址: http://space.efnchina.com/user1/4045/13870.html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