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化起步是人民币国际化之路
观点 · 2010-03-01 00:00
返回2009年以来,人民币在现实需求的推动下,国际化进程开始起步。我们看到,首先,2008年底以来,中国央行分别与韩国、香港、阿根廷等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总值达6500亿元的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其次,2009年7月6日开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开始在上海、...
2009年以来,人民币在现实需求的推动下,国际化进程开始起步。我们看到,首先,2008年底以来,中国央行分别与韩国、香港、阿根廷等6个国家和地区签订总值达6500亿元的人民币货币互换协议。其次,2009年7月6日开始,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开始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五城市试点以来顺利开展,人民币在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正式作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出现。上海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底上海共进行人民币进出口结算业务118笔,总金额21.35亿元,全国总结算额估计不超过100亿元。再者,2009年9月28日中央政府在香港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这是中国首次在大陆以外地区发行人民币计价的主权债券。
以上事实表明,2009年可谓是人民币国际化的起步之年。人民币国际化启动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民币国际化从边境贸易结算等市场自发行为,开始转化为政府从制度配套层面主动配合市场需求来推动的层面。
那么人民币离国际货币还有多远?当前要进一步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应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人民币现在还处于“周边化”的初级阶段。这一结论有两个维度的支持。先从地理维度看,国际货币的形成要经过“周边化-区域化-国际化”的三个步骤。即本币首先通过边境贸易、人员流动等渗透到周边地区和国家,然后逐渐在区域内成为被广泛接受的计价、结算等货币工具,最终成为国际化货币。人民币目前主要流通范围只限于中国香港和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在亚洲其他国家和欧美等地的流通都极为有限。香港金管局的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6月底,香港的人民币存款总量为534亿元,而由于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大量的境外人民币没有纳入统计体系,粗略估计2009年境外人民币流通规模在3500亿元左右。
图1:人民币境外流通规模估计
再从国际货币功能的维度来看,一国货币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要能在国际范围内行使以下三种货币职能:计价单位、交易媒介和价值储备。这三种职能分别对应着国际货币由低级到高级的三种形式: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
2009年7月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开始,使得人民币开始正式在与港澳、东盟的跨境贸易中担任结算货币,但结算比例还是非常微小的。同时,由于中国缺乏足够开放的金融市场和可供投资的人民币金融产品,人民币作为国际投资货币的地位还难以确立;同时,虽然有菲律宾等国宣布将人民币纳入本国储备货币篮子,但人民币也还远不是被世界广为接受的储备货币。IMF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第3季度,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占61.6%,欧元占27.7%,其次是英镑、日元、瑞士法郎等。
图2:美元和欧元是最主要的储备货币(2009Q3)
数据来源:IMF
由以上两个维度可见,人民币国际化只是刚刚起步,进展仍十分有限。中国仍然没有改变“贸易大国、货币小国”的局面,人民币国际化程度尚不能与亚洲的日元相比肩,人民币要成为与欧元、美元相当等主要的国际货币之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目前的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谋求突破。
突破一:在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变局中寻找人民币的重新定位。
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1976年签订的牙买加协定——是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修正和调整。虽然它允许各国实行浮动汇率,实行黄金非货币化等;但这一体系下美元仍然是全球能源、黄金的最主要计价货币,全球仍有60%以上的进出口贸易以美元作为计价单位和结算手段。世界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导致的世界经济失衡,成为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根本诱因。
金融危机以来,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中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要求改革国际货币体系,主要是力争实现一个由美元、欧元、人民币等一起构成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这一体系更加符合全球经济均衡和稳定的要求,也更能反映中国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加的要求。
在现有框架下,首先,中国有条件获得在IMF中特别提款权(SDR)份额的增加。目前中国在IMF中份额为3.72%,远低于美日德英法等传统发达国家,这与中国经济总量规模和国际贸易规模都居世界前三的现实明显不相符。2009年8月份IMF的SDR增发并没有改变各国的占比,但2010年可能是IMF份额调整的关键年份,中国有条件在IMF谋求更大的比例和发言权。其次,中国通过购买IMF票据等形式主动参与国际货币体系的运作。2009年9月,IMF与中国人民银行签署协议,同意由中国人民银行购买不超过320亿特别提款权(约合500亿美元)的基金组织票据。这是IMF历史上首项票据购买协议,而且是以人民币进行支付的,IMF获得这部分人民币后,可将人民币借给满足条件的相关国家官方满足流动性之需。这可看作是IMF适应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环境、承认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不断上升影响力的重要信号。
突破二:积极推动人民币在亚洲的区域化。
中国所处的亚洲地区是当前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有着天然而紧密的经济联系,便捷的货币清算是促进经济往来更为密切所必需的。目前亚洲国家外汇储备持有量的全球占比在6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美元资产,金融危机中美元的汇率波动,让亚洲国家普遍有储备资产多元化的需求。而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元国际地位随着日本经济低迷而下降,客观上也为人民币的亚洲区域化提供了可能。实现人民币在亚洲区域内成为最主要的贸易结算货币、金融市场交易货币和国际储备货币,促使人民币实现区域化,是人民币国际化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
首先是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已经顺利开展。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之前,已有较大规模的人民币以现金形式在边境贸易中进行结算,人民币已经在越南、老挝、缅甸等国边境地区有很好的流通和使用基础。2009年7月6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开始在上海、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五城市试点以来,人民币在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国家开始通过官方安排,正式作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出现。单从来自上海的数据看,截至2009年底,上海共进行人民币进出口结算业务118笔,总金额21.35亿元。可见虽然相对规模较小,但人民币在跨境贸易中的结算货币功能已经得到一定的认可和接受。
其次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正式启动对区域经济的推动。2010年1月1日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贸易区正式成立。中国对东盟平均关税从9.8%降到0.1%,这一GDP接近6万亿美元、贸易额达4.5万亿美元的区域,从此步入“准零关税”时代。在此推动下,中国和东盟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必然会进一步加强,国际贸易必然会明显增加。在这一背景下借势推进人民币作为贸易区内国际贸易结算货币更具有可行性,而且人民币不仅可作为跨境贸易结算货币,贸易区内其他国家之间的贸易也可以尝试采用人民币结算。预计人民币在东盟国家的流通量会在未来一两年有增加。
第三是中国与亚洲国家的贸易逆差利于推动人民币的应用。中国虽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整体上持续保持了大规模的贸易顺差,但从国别区域结构分析,中国的贸易逆差国主要集中在亚洲。以2009年数据来看,中国对韩国、日本、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这五个国家全年贸易逆差合计就达1092亿美元。贸易逆差意味着内向的货物流和外向的货币流,因而是一国输出货币、实现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形式。中国要增加人民币在境外的流通规模、实现人民币在亚洲的区域化,通过贸易逆差向亚洲国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重要的贸易条件。
突破三:在中国金融市场完善和开放的过程中配合人民币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要求中国的金融市场和金融制度与之相匹配。而目前制约人民币国际化的最主要问题是,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还面临着较为严格的管制,中国还没有能够供境外人民币顺利投资回流的金融市场。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加强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对外开放,也即意味着要放松资本项目下的金融管制。对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债券市场开放程度。之所以选择债券市场作为开放的首选,是因为人民币债券可为境外人民币提供良好的保值增值工具,债券市场风险较小,而且中国人民币债券市场开放以积累了很好的经验。2007年6月以来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近10家内地银行在香港资本市场上发行了累计金额300亿元的人民币债券。2009年9月28日中央政府在香港发行60亿元人民币国债。人民币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一是可以将境外人民币债券的发行主体扩大到内地注册的外资法人银行、甚至是合格的境外金融机构,而且发行规模可随着境外人民币流量的增加而增大。二是可允许合格的境外金融机构和外国央行直接投资于境内债券市场。三是允许境外企业和金融机构在中国内地发行人民币债券,以直接解决境外机构人民币资金来源问题。
2、逐步开放境外人民币QFII制度。针对境外人民币的人民币QFII制度,就是允许合格的境外机构使用自身持有的人民币,或通过公募或私募成立人民币基金,并在规定的额度范围内直接投资与内地股票、债券等的资本市场。可见人民币QFII制度可以有效集中境外大量分散存在的人民币资金,并通过投资分享内地资本市场的成长,其流动性和收益率都将较为可观,因而对境外人民币是较有吸引力的一种投资形式,有利于增加人民币的吸引力。
3、在A股市场适时开设“国际板”。“国际板”就是允许境外企业包括红筹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股票。这是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的重要形式,不仅有助于推进中国资本市场自身运行制度的完善,而且是境外企业筹集人民币资金的重要形式,为培育国际人民币资金交易市场提供载体。2009年中国(包括内地和香港)的IPO规模达到4002亿元人民币,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IPO市场,中国资本市场也有了足够的深度去容纳境外企业。
4、逐步推出人民币汇率远期等金融衍生品。境外个人和机构持有人民币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就是人民币的汇率风险,因而必然产生规避风险的需求。人民币汇率远期等金融产品则可为境外人民币持有者管理汇率风险、提高人民币资产组合管理绩效提供必要的工具。
5、发展香港的人民币离岸市场。2004年人民币业务开展以来,香港已经逐渐积累了500多亿元的人民币存款,而且人民币债券市场在香港也有近400亿元的规模,香港正逐渐成为境外人民币最集中、流通程度最大、市场化程度最高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在内地还存在资本管制的情况下,香港的人民币离岸市场可为境外人民币提供流通交易的市场平台,为人民币汇率和利率的市场化提供参考,并能对人民币的区域化起到辐射和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