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 NYSE:LEH)一周年祭

观点 · 2009-09-15 00:00

作者:

返回

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 NYSE:LEH)一周年祭 序 首先感谢您能够在百忙之中打开这篇文章,本文是我辛苦原创(极少数部分摘录网上资料),请您尽可能辛苦看完。由于我并非专业的研究人员,所写的东西也只是自己的一点小小感受,...

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 NYSE:LEH)一周年祭

首先感谢您能够在百忙之中打开这篇文章,本文是我辛苦原创(极少数部分摘录网上资料),请您尽可能辛苦看完。由于我并非专业的研究人员,所写的东西也只是自己的一点小小感受,如有错误之处,请各位高人指教,也欢迎各位同好和我交流。

声明:本文所涉及的所有预测与判断以及投资策略不作为您的投资依据,仅供参考,如果据此投资一切后果自负。

引子

不知不觉就快到2009年的9月15日了,在风雨飘摇的一年前的那天,美国纽约,一名名雷曼兄弟的雇员拿着装有私人物品的纸箱离开公司。当全世界的镁光灯再次聚焦华尔街(wall street)的时候,人们看到的是一股剧烈的寒流——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嗝儿屁了。同日,美国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Merrill, Lynch)同意以大约440亿美元的价格将自己出售给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Corp.)。

“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爆发!”——全世界的报纸几乎都采用了相同的标题。贝尔斯登(The Bear Stearns Companies, Inc.,NYSE:BSC)命悬一线,连世界第二大投资银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NYSE:MS)似乎也岌岌可危。华尔街似乎一下子回到了1929年——不仅各地的媒体这么认为,事实上情况就是那么不容乐观。

救市?用新的泡沫掩盖旧的泡沫

自从大萧条以后,每一次经济危机都能看到“凯恩斯主义者”挥舞着货币大棒冲上前台担负起拯救经济的重任。这次,当然不能例外。

早在雷曼倒闭的前晚——2008年9月14日,美国、英国、瑞士和德国等西方十大银行宣布设立700亿美元的基金,开展联手自救,旨在预防全球股票市场和其他金融产品交易市场陷入恐慌。为时已晚,雷曼还是倒下了,于是各国央行纷纷指责美联储(FED)对拯救危机四伏的金融系统没有尽责。

9月20日,美国政府向国会提交一项总额达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援计划。美国总统布什当天在每周一次的广播讲话中敦促国会尽快批准这一金融救援计划,并称采取金融救援行动不仅对华尔街、而且对美国整体经济都是“至关重要的”。紧接着,中国政府决定拿出“四万亿”救市,全球央行联手降息。10月,美国政府推出了不良资产救助计划(TRAP)。

轰轰烈烈的印钞运动开始了。其实,巨额的救市资金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就好像一把双节棍,如果砸不到敌人很容易伤到自己;即使砸到敌人,也有可能反噬自己。

货币,本身只是一种计价工具。央行在市场上投放一定数量的基础货币再乘以货币乘数,就形成了流通中的货币量,如果这个量与市场上的商品保持一致,那么物价就相当稳定,如果数量超过市场上的商品,那么就会导致通货膨胀,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钱不值钱了”,而用现在最流行的经济学术语就是“CPI高企”。

有数据显示,全球各路救市资金已经达到了5万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the World Bank)的报告:2007年,全球总GDP为54万亿美元。一般来说,根据经济形势的不同,货币乘数从3到6不等,我们且按较低水平的3来算,全球央行注入的流动性约为15万亿美元,是2007年全球GDP的四分之一强。当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增加了27%,物价会不上涨吗?更为要命的是,如果这些货币在投放中使用的效率不高,没有能够拉动个人消费和就业;又或者大量流动性的注入导致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就像1977年能源危机那样),世界经济极有可能出现最为可怕的问题——“滞涨”!

当然,至于结果,大家可以对照一下自己的生活,也可以看看外国的新闻。后面我们还要在提到这个问题。

伟大的、亦正亦邪的金融创新

说起本次金融危机的起源,大家都已耳熟能详——“次贷危机”!现在可以说,只要是个人都对这事都有七八分的了解,所以我也不在此赘述了。如果你还不了解,那么请点击链接http://breezes.bokee.com/6816914.html (《10分钟全面了解次贷危机》)。

由于起源于次级债,大家就理所当然的把华尔街的“金融创新”当作罪魁祸首严加批判。那么什么是金融创新呢?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各类金融机构创新出各式各样的金融衍生工具,用来提高收益,防范风险。比如:信贷违约掉期(Credit Default Swap, CDS),其实是对次级债券的一种保护手段。

在去年引起人神共愤的“次级债”实际上就是金融创新中资产证券化(asset securitization)的一种,我认为资产证券化是1970年代乃至上个世纪后半期最伟大的金融创新之一。所谓资产证券化,就是将市场上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转换为金融市场上可以自由买卖的证券的行为,使其具有流动性。

资产证券化的核心是,将未来的现金流折现到即期来使用。实际上是为资产所有者提供了一种很好的融资渠道,这与一般贷款的不用之处就在于,资产被证券化后,资产的原始权益人不会为这些资产进行反担保。换句话说,这些每一个资产包,成为了一个个小的“上市资产”按期向股东分红派息。资产证券化有利于提高存量资产的质量,加速资产周转和资金循环,提高资产收益率和资金使用效率。这实在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虽然造成了严重的恶果,但是错误绝对不在它本身!金融创新的目的绝对毋庸置疑是为了造福人类的,遗憾的是,由于各类金融衍生工具都是由这个世界上数学最牛X的人利用最先进的计算机制订出的是个正常人都看不懂的模型计算出来的。而美国的金融市场又是以自由开放而著称,于是金融创新越来越让人看不懂,就连监管机构也看不懂。看不懂怎么办?于是美国人采取了一向的市场化手段——放松监管,让市场上的投资者用脚投票。在这种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放松监管的金融创新在人民的利益心的驱使下逐渐变成了面目狰狞的魔鬼。

记得曾经有段话很经典:如果在日本,你问人家什么是证券,人家会对你说,股票、债券是证券;如果在美国你问人家什么是证券,人家会回答你,早上投行随便弄出个东西,下午去美国证监会(SEC)备个案,然后说它是证券,那么它就是证券了。

由上面可以见得,美国的金融创新的监管力度是很弱的,当一个新的金融工具诞生出来,在日本没有两年是不会通过审核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监管机制的弱化,使得华尔街的金融创新十分活跃,充分拉动了美国的金融市场发展。

2006年,中国境内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资产证券化产品“浦东建设BT项目资产支持收益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随后,中国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开始默默发展。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前,国内有不少学者呼吁中国政府学习美国的金融创新监管程序,发展金融市场,汗一个!

灾难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虽然美国的金融创新监管体制存在严重的问题,但我觉得金融创新监管问题只不过是导致危机发生的一个直接因素而已,真正的根源其实是全球贸易的失衡。

众所周知,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消费国,也就是说,全世界生产的产品,最后有很多是在美国被消耗掉的,换句话说,美国是进口大于出口,也就是贸易赤字。由于美元是硬通货,新兴市场各国又纷纷大量购买美元作为储备,实际上形成了大伙把钱借给美国人,再让美国人买自己的产品的情况。非常离奇的是,双方都觉得这是一件让自己的心安理得的事情。

问题就出在这个上面!大家都知道,出口产品多可以增加本国的财富,可是现在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些产品出口国增加了财富以后却继续把财富投入到生产当中,继续给美国人提供更多更廉价的产品,然后再借给美国人更多钱。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新兴市场们完全依赖美国的消费市场,而美国人也在不断的扩大自己的贸易赤字,最后不得不采取了弱势美元的策略。

更为糟糕的是,美国人借钱的习惯养成之后,无论做什么都借钱——这实际上也是美国以消费为导向发展经济的必然选择,这使得家庭部门承受高额债务和低储蓄率,并让整个经济系统承受极大的信用风险。

有了信贷资产证券化可分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的证券化( Mortgage-Backed Securitization,MBS )和资产支持的证券化( Asset-Backed Securitization, ABS )这两样资产证券化产品之后,买不起房子的也敢买房了。由于经过了多重的保险与再保险,MBS的杠杆率已经是相当的高了,20-30倍的杠杆比比皆是。也就是说,从当时的美国房地产情况来看,MBS的前途完全寄托在美国经济持续向好并且房价不会下跌,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实体经济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美国人的家庭财务状况的好坏,而美国人家庭财务状况的好坏又直接决定了美国的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在这样的高杠杆环境下,终于有一天,美国的楼市降温了,成为了世界金融史上的一只大蝴蝶。

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如今中国持有的大量美元资产严重缩水的情况下,北京的官员还表示,会继续购买美国国债!

悲剧?

不,是特里芬悖论(Triffin Dilemma)!两难的选择!

新兴市场(Emreging Market)牛了吗?

近几年来,新兴市场被大家挂在嘴边,一时间似乎成了全世界投资者的宠儿,尤其是高盛(Goldman Sachs)首席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在2001年11月20日发表的一份题为《全球需要更好的经济之砖》(The World Needs Better Economic BRICs)中首次提出“金砖四国(BRICs)”之后,这个世界对新兴市场似乎特别的迷恋。

2006年,高盛又创造“新钻11国”概念,认为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尼日利亚、韩国、越南、土耳其、菲律宾、埃及、巴基斯坦、伊朗和孟加拉等11个国家,在经济发展潜力上仅次于“金砖四国”(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不仅目前在经济发展上有良好表现,其前景也一片光明。

后来,日本金砖四国经济研究院提出“VISTA”即越南、印尼、南非、土耳其及阿根廷。并且非常雷人的表示,“VISTA”五十年内将超越七大工业国,成全球经济腾飞新火车头。

不可否认,无论是金砖四国、新钻11国还是VISTA五国,他们近几年来在经济发展上的确有着非常优异的表现,也有着非常好的发展潜力。但是,正如前面所分析的那样,大家之所以发展好,靠的还是美国人的消费支撑,尤其是中国。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寂静增长的三驾马车,而在中国,消费却始终是断腿,原因很简单,就是为了出口的竞争力而长期的低工资策略的无奈之举。

俄罗斯的发展更多的是靠能源的输出,要说生产与贸易,老毛子实在不咋地,未来保护本国的贸易,俄国人不久前还强行关闭了其境内中国商人聚集的“一只蚂蚁”市场。

至于印度,其国内发展的不均衡更强于中国,印度更多是向美国输出服务,也就是服务外包(没办法谁让人家有语言优势呢~),还是靠美国的消费吃饭。

巴西的情况不了解,但是大家公认的是,在BRIC中,字母越靠前的国家实力越弱。

2009年6月,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行了“金砖四国”领导人的首次峰会并发表了联合声明:要加强合作并边缘化美元。在此前,北京不断有声音传出要使“人民币国际化”。这些都是很好的想法,国际结算货币的多元化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均衡。不过做起来却要小心加谨慎:当年美国人成功狙击了“日元国际化”,造成了日本人“失去的十年”。

现在的金砖四国比当年日本的实力如何?大家心里都有一杆称吧。

新兴市场这个名词是怎么来的?好像一直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但我曾经看到过一个说法,那是摩根士丹利的前新兴市场金融衍生品经纪人弗兰克·帕特诺伊所著的《诚信的背后》中的话:

你可能知道何为新兴市场,但你不知道,它是华尔街营销的有效例证。债券经纪很善于为高风险的债券取迷惑性的名字,以使它们显得更具吸引力。例子之一就是80年代难听的“垃圾债券”,现在已经被委婉地改称为高收益债券。另一个例子就是新兴市场。像墨西哥、巴西、尼日利亚这样的所谓“第三世界”国家发行的债券曾被称为“第三世界债券”,直到发生了第三世界债务危机。那时候,它们被更确切地叫做废物。危机之后,这些债券先后被命名为布拉迪债券、“欠发达国家”(Less Developed Countries)债券、“发展中国家”债券,但这些名字不能让投资者动心。最终,某个别有创意的经纪想到了一个新的、性感动人的名字——“新兴市场”。每个人都兴奋地表示赞同,华尔街所有公司的部门都被重新命名。没有人清楚“新兴”到底意味着什么,抑或这些市场如何兴起。尽管如此,它听起来好极了,更何况,它有助于掩盖事实——投资者买的新兴市场债券实际上可能是一笔从19世纪以来一直没付过利息的秘鲁贷款。

说白了,“新兴市场”是西方发达市场的投资者和投资银行家用来粉饰发展中国家的一个称谓。

传闻归传闻,那么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新兴市场的明星们的表现怎么样呢?

在本次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新钻11国和VISTA五国共同的成员越南随后发生了金融动荡。越南的通胀率大幅攀升,2008年5月份一度达到25.2%。与此同时,越南股市持续走低,越南盾对美元比价也大幅下跌。

根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9年1月经济增长预测最新的数据,2009年俄罗斯、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的经济增长率预计分别为-0.7%、6.7%、5.1%、 1.8%和-0.3%;而在2008年,这些经济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6.2%、 9.0%、7.3%、5.8%和1.8%。相关机构估计,2009年新兴市场的经济增长率仅为1.1%。情况依然很不乐观!不过,IMF、世界银行等机构仍然对中国、印度和巴西抱有较为乐观的看法。

整个夜空只有三颗星星在闪烁,并不能说明这是一个晴朗的夜晚。所以,新兴市场们,千万别把自己太当回事儿!

世界经济真的复苏了吗?

在刚刚过去的9月11日,各大网站都刊载了一条消息:世界经济论坛第三届新领军者年会(2009年大连夏季达沃斯年会)10日下午在大连世界博览广场开幕,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温家宝在致辞时阐释了中国式经济复苏并特别强调,要警惕和防范包括通胀在内的各种潜在风险,推动中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其实在今年的年初,“中国经济已出现复苏迹象”,“中国保八目标有望实现”等言辞就不绝于报章。在国外也出现了类似的声音,由于部分经济数据显示出当前的经济状况出现好转迹象,少数乐观的经济学家已经开始讨论美国的衰退是否已结束,或者说是马上就会结束。瑞士信贷首席经济学家尼尔·索斯表示:“如果说此轮衰退尚未见底,那么也将很快见底。”

那么中国经济真的正在复苏吗?世界经济真正在复苏吗?

从季度GDP增长率看,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发达经济体在2009年3季度相继走出衰退,单季GDP取得正增长已经没有悬念。预计美国、德国和日本2009年3—4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在1.5%—2.0%左右。但是,尽管全球经济度过了金融危机最艰难时期,但是经济复苏基础仍较脆弱。尤其是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仍在攀升,私人部门投资增长不够强劲。

也就是说,现在美国消费者还是没有钱,而且现在美国的消费者也不敢随便借钱消费了,美国消费不恢复,中国的出口也就很难恢复。

之前总有新闻报道,说中国的某服装企业出口增加了多少多少。实际情况是,由于金融危机,许多同行死掉了,活下来的于是接到了相对多的订单,总订单数量根本没有恢复。

他们是踏着同行的尸体上路的。

很多人总说,中国的股市涨了,房价涨了,经济复苏了。其实未必,股市涨、房价涨,只能说明存在通胀,因为整个世界都在通胀,连石油、黄金都在涨价。为什么会通胀呢?很简单,钱多了(参见前文)。

今年上半年,中国的各家银行发疯似的给企业放贷款,尤其是央企等大型企业,这个时候拿到钱的企业谁还敢上马生产线?去库存化还没结束呢。可银行的钱也不是白借的啊,是要付利息的,怎么办?于是这些钱就涌入了股市和楼市。君不见,央企拿地不眨眼!所以,现在的“行情”更多的是资产价格的上涨,而不是真正意义上消费的上涨。

那么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发生通货膨胀意味着什么呢?

那就是在1970年代的经济危机中所发生的“滞涨”!所谓滞涨,就是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的局面。滞胀产生的原因一般是供给冲击,生产成本快速上涨使得社会供给不足,在带来通货膨胀的同时还会导致产出下降。高失业,高通涨,这是滞涨的典型表现。

目前,美国的失业率依旧很高,而中国的就业压力也不容乐观,而中国已经很明显的出现了通货膨胀的苗头,从各种情况来看,我们似乎已经看到了滞涨那张邪恶的笑脸。

虽然中国总理温家宝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可我还是想说:同志们,警惕啊!

作为个人的我们该怎么办

前面说了那么多,那么在现在的经济,作为我们应该如何使自己的资产保值增值呢?

首先,我们先明确一点:我们所处的时代加速通胀趋势已经相当明显,也就是说,我们在做投资选择的时候应该首选抗通胀的资产。问题又来了,现在的资产价格已经被炒高,一向被我认为首选的避险资产的黄金价格已经突破了每盎司1000美元。那么我们就要寻找其它的投资替代品。

白银,我很看好白银在未来(中长期)的走势,白银是贵金属中最便宜的一种,全球银矿供给约为金矿的9倍。美国以及世界各国包括“定量宽松”、“零利率”、“债务货币化”等在内的经济刺激计划,都将成为投资者中期性持有白银的动力。

最为关键的是,白银的价值是被低估的。纽约白银期货产品的年成交量并不亚于黄金产品。近年来随着美元的长期贬值和国际金价节节攀升、有色金属全线上涨,白银与黄金的价值差已创近5年的最高位。历史上金银间比价长期为1:40左右,最接近的比价仅为15倍。2008年前一直在1:55上下,但眼下黄金已稳居每盎司950美元上方,白银却仍在十几美元低位徘徊,金银间比价超过1比65。

在股票市场,可以购买资源类的股票进行投资。比如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当然这些公司必须拥有自己的矿山。

无论是购买期货、现货还是股票,我都认为在技术上进行一定的对冲操作,防止价格突然反向时出现追缴保证金或者强行平仓的情况。

关于房地产市场的问题,我相信,从长期来看,房价肯定是会上涨的(凯恩斯说,从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的)。因为从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通货膨胀是大趋势,任何一个经济体概莫能外。也许是受到菲利普斯曲线的影响,有的经济学家认为每年保持3%左右的通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房价问题已经纠结了很久了,从目前的情况看,北京的官员一定是希望通过经济增长超过房价增长来化解房价问题。所以从长期来看,房子一定是避险资产。

另一个问题是,现在这个房价还会这么涨?今年以来,南京(别的地方我不知道)的房价有了一个爆发式的增长,而我相信,随着下半年的信贷紧缩,房价在今年末明年初乃至更长的一段时间内,会有一个回调的过程。所以,无论是作为自住消费品还是作为通胀避险工具来说,房子能买就买,但要选好时机。

罪恶的投资银行

这个世界上最赚钱的行业是什么?我相信一定是投资银行!华尔街之所以是全球金融核心,离不开街上的那些投资银行——高盛、摩根士丹利、美林集团、雷曼兄弟、摩根大通、瑞信第一波士顿……

《纽约时报》4月26日报道,美国6家大型银行今年第一季度给员工发放超过360亿美元奖金,引发多方质疑。 报道说,华尔街员工今年奖金收入,可能达到金融危机爆发前水平。摩根士丹利公司今年第一季度亏损5.78亿美元,但为发放员工奖金划出的专款仍高达20亿美元,占公司总收入的68%。 高盛发放的薪酬总额47亿美元,年平均每人可达56.9万美元,几乎接近创纪录的2007年水平。摩根大通每位员工平均发薪13.8万美元,其投资部门员工年收入50.95万美元,该数字在2006年为34.5万美元。

前几天看到摩根士丹利在中国招聘本科应届毕业生,税前基本工资为25万人民币/年,年终奖另算。即使是国内的中金公司、高华证券,应届毕业生大概也可以拿到10—20万人民币/年。

华尔街的高管们的工资就更高了,而且很多人拿了钱扔下烂摊子走人了。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垮了台,首席执行官奥尼尔(E.Stanley O’Neal)却将2.33亿美元收入囊中;国家金融公司(Countrywide Financial)的莫兹洛(Angelo Mozilo)也在公司崩溃前一年获得了1.03亿美元的薪水,并且将价值1.69亿美元的股票套现。

当奥巴马用“可耻”二字来怒斥华尔街高管,要求限制薪水。华尔街也毫不示弱,有银行家信誓旦旦地说,哪家华尔街老店不发天价奖金,就随时面临精英人才大批流失,从而导致业务经营雪上加霜,最后关门大吉,再推论下去就干脆说,美国的世界金融中心地位,没了高薪制度随时不保。面对来自总统大人奥巴马的喝斥,华尔街竟然振振有词,誓死保卫高薪制度。

其实发钱无所谓,如果股东愿意,借钱发奖金也没关系,关键是这些钱是怎么来的!

华尔街的钱是“抢”来的,投资银行家们就是一群披着光鲜外衣的强盗。欺诈客户、内幕交易充斥华尔街。Mean Street,不是说华尔街很平均,而是华尔街是条很脏的街,在这里只有丛林法则生效,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在这里如同恶犬般相互撕咬,血流成河。

在华尔街,许多经纪为了完成业绩拿到奖金,把一些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的“高收益”债券或者其它金融衍生品推销给自己的客户,并把这些产品描述成非常完美的样子。为了佣金,有的经纪向最保守的保险基金推销类似于墨西哥比索期权的高风险衍生品,买家根本就想不到,自己买的名字非常动听的“稳定收益”债券实际上和买彩票同样不靠谱。

马克思有句名言:资本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流着鲜血和肮脏的东西。

经典!

后记

雷曼兄弟倒闭已经一周年,对于死者来说,也许还心有不甘,对着活着的人来说,赚钱还得继续,最近高盛、摩根大通等情况稍好的金融机构纷纷要求提前返还美国政府的借款,以图摆脱TRAP计划的束缚。

对于中国人来说,人心惶惶的时候也已经过去,现在的情况比以前好了很多。而对于南京这样一座消费型的城市来说,这场金融危机从头至尾也都始终是电视、报纸里面的新闻而已,最大的影响不过就是多了一些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有人说,当年美国互联网泡沫在破灭之后,格林斯潘启动了美国的房地产市场来化解危机,结果种下了另一个更大苦果。我想说:现在仅仅是启动的救市政策,而不是及时调整全球贸易结构、中国不调整自身的经济结构,本轮救市也许会在十年后被后人鉴定为是导致那时危机的种子。

无论怎样,危机总会过去。

希望在危机过去之后,金融创新还能继续蓬勃向上,资产证券化也能够继续为这个世界提供更多的融资服务。令人欣慰的是,今年常常能在各种媒介上看到类似不能让金融创新因噎废食的论调。

最后给大家看个雷曼雇员的故事,这个故事摘自2009年4月(下半月)的《财富》中文版。

离开雷曼的生活

安东尼·辛格(Anthony Singh),51 岁,纽约市

如果你简历中“工作经验”一栏的第一行是金融灾难的同义词,去面试可不是件轻松的事。“我发现,简历上有雷曼(Lehman)的字样可不好。”安东尼.辛格微笑说。辛格当过雷曼公司的资本市场副总裁,2008 年 1 月被解雇,此时距公司倒闭还有 8 个月。但看到这份简历的人可不太管这个,他们会半开玩笑地问:是不是你造成了自由世界的衰落?

2007 年初到达雷曼时,辛格为能在一家差不多等同于印钞机的蓝筹公司找到职位而激动。他记得对方曾急迫地要他决定是否接受这份工作。“他们说,‘我们现在就需要答案。你加入我们吗?上船吧?’”可是刚上岗,他就对部门之间缺乏沟通感到失望。才过了 9 个月,他即被解雇。他将此归因于性格不合,而不是看到了什么毁灭的征兆。“我没看到什么不祥之兆。”他说。

辛格热爱他的工作。他拥有纽约大学 MBA 学位,以及 20 年以上银行营业收入和成本管理─计算一家企业在计入全部成本后最大利润的业务─的专业知识积累。但是,四面楚歌的银行正在合并,裁员数十万。它们不在辛格所擅长的长期分析类业务上投入,无论它们有多需要。“他们招的人不多。”他说。“但我觉得他们是因小失大。”

所以,在过去一年多里,单身汉辛格在他位于曼哈顿的公寓花很多时间举杠铃和看《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之类的电影。此外,他终于有时间花在一些业余爱好上了,比如研究家谱。他是圭亚那人,13 岁时和父母及 7 个兄弟姐妹为逃避政治动荡来到美国。他发现,他有印度、中国、苏格兰和爱尔兰血统。他曾希望环游世界做研究,但现在这些开支要等一等了。尽管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但在被问到银行业是否正在迅速发生变化、他的机会在减少时,他停顿了一下,只有一秒钟。“我希望不会”。他说。接他又说,没准他的技能可以在农业或其他行业的公司派上用场。“我喜欢去佛罗里达。”

祝愿这个叫安东尼·辛格(Anthony Singh)和雷曼的其他雇员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开始新的生活

也祝看完本文的你能够充分享受经济增长给你带来的红利。

本文来自: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论坛(http://bbs.efnchina.com) 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31&ID=40914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