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学——在实践沃土中茁壮成长

观点 · 2008-09-23 00:00

作者:

返回

成思危 《 人民日报 》( 2008年7月8日 07 版) 精彩讨论请进入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68&ID=398763 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既有科学的规律可循,又有艺术的运用之妙。改革开放以来,...

成思危 《 人民日报 》( 2008年7月8日 07 版)

精彩讨论请进入http://bbs.efnchina.com/dispbbs.asp?boardid=92568&ID=398763

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既有科学的规律可循,又有艺术的运用之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管理学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沃土,积极回答改革开放对管理理论和实践提出的新课题,在与软科学、系统工程等学科的相互融合及渗透中不断发展,初步形成了比较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学科体系,主要包括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宏观管理与政策三大领域。

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术水平全面提高,取得了一批优秀成果

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我国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提倡系统工程,陆续引进了行为科学、决策科学等管理理论和预测、评价、优化等管理工程技术,在许多高等院校建立了管理系并先后引进了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等学位计划,管理科学的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术水平全面提高,取得了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优秀成果。

预测方法与技术。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投入产出技术,主要不足是没有反映占用与产出之间的联系以及没有解决非线性和动态问题。例如,耕地、水、固定资产等占用品在粮食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传统的农业投入产出模型中没有得到充分反映。我国学者提出并采用的基于投入占用产出技术的综合预测方法,在1980年—2005年的26年中,对我国各年度粮食生产的丰、平、歉方向预测全部正确,为我国农业决策提供了支持;基于计量模型、软计算和事件挖掘技术综合集成的预测方法,对外汇汇率、进出口、物价、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等的预测结果,得到了我国有关政府部门和国际组织的重视。

不确定性决策理论和方法。我国学者运用数据挖掘和知识挖掘以及数据库中的知识发现等技术,改进了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及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同时,探索了人们的判断及推理过程,以及启发式学习等自学习方法和非理性及非制度因素对决策者行为的影响。我国学者提出的考虑破产风险的多期投资组合模型,开辟了投资组合决策理论研究的新方向,其最佳投资策略已被一些金融机构所采用。

群决策理论及方法研究。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问题日益复杂且瞬息万变,有些决策的后果还影响深远。因此,一方面需要依靠具有不同知识和经验的人们所组成的群体来辅助决策,另一方面需要与决策后果有关的各方参与决策。我国学者在协同决策(参加决策者的目标一致,彼此之间没有利益冲突)和协调决策(参加者的目标不一致,彼此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但又都希望作出一个能为各方所接受的妥协决策)这两类群决策技术方面进行了研究,提出的多派冲突分析方法获得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并被一些国际机构用于分析诸如国际环境谈判和民事纠纷等问题。我国学者提出的多人多目标对策的标准型模型及其求解方法,开辟了多目标对策理论的研究方向,有关结果写入了国际同行的多部教材。这些成果也为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提供了现代决策科学支撑。

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代表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趋势,实施供应链管理是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我国学者提出的分析框架,能够有效分析供应链的牛鞭效应(主要表现为市场的细微变化使供应链上游生产企业得到的需求信息变异放大,正如执鞭者轻挥牛鞭就会在鞭梢产生巨大的抖动),在揭示需求信息在供应链中的传播规律方面得出了一些新结论。这包括:设计了一种具有“双向补偿”的协调机制,不仅能协调供应链达到系统最优,而且将各成员的收益与其愿意承担的风险联系起来;提出了若干供应链风险管理模型,丰富了供应链管理理论,为企业控制供应链的各类风险提供了有效分析工具。

管理中的复杂性研究。我国学者在运用复杂性科学原理来研究管理问题方面进行了探索,初步阐明了组织中个体的素质和行为及其相互影响与组织整体素质和行为的关系,组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组织进化的动力及途径,组织文化的形成及其与组织结构和组织发展的关系,为我国企业改善组织管理和实施文化管理提供了依据。我国学者提出的处理复杂大系统优化问题的辅助问题原理,在国际上被广泛引用,并被法国和美国电力公司用来解决电力系统优化问题。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研究。国内外学者对儒家、法家、兵家和道家的管理思想进行了大量研究,发表了一些高水平的论文,“以人为本”、“和为贵”、“知人者智”等思想被管理界吸收运用。特别是有关《孙子兵法》的一些研究成果,例如“庙算”、“五事”、“七计”、“以正合,以奇胜”等,对发展中国特色管理理论发挥着重要作用。

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国特色工商管理模式正在形成

工商管理是西方管理科学研究及管理教育的主流,也是我国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者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方面作出了不少理论贡献。

股份制公司的组织与运作。我国学者在认真分析国外股份制公司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对我国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股权多元化的实施,股份制公司的组建及组织架构,以及股份制公司内部的生产、财务、人事、市场营销、研究开发等方面的运作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促进了我国股份制公司的发展。

我国公司治理制度的建立与评价。我国学者对董事会的结构及组成方法、董事会如何对企业管理者进行监督和指导、董事长的职权及其与总经理的关系、企业党委在治理机制中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构建了符合我国实际的公司治理准则,推出了我国第一个公司治理评价体系,并据此编制了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

企业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战略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层次及首要任务。我国学者研究了企业战略目标体系的结构与构成方法、战略目标的分解方法、战略的类型、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阶段性绩效评价方法等问题,提出了“基于胜任特征的多层次管理决策模型”,其研究成果在一些知名公司得到应用,成为我国企业基业常青、打造“百年老店”的新策略;建立了中国企业家创业策略与战略人力资源匹配的理论模型,把人力资源和组织特征紧密结合起来,为我国管理心理、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新型的理论框架与方法。

企业信息管理与电子商务。我国学者分析研究了我国企业信息化成长过程及信息管理的关键因素,提出了国内企业信息化成长模式的规律及其与国外的差异性。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信息分析和管理方法方面,对关联信息的发现和分析、不确定信息的表达和管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网上拍卖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和策略。

非公有制企业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非公有制企业迅速发展。我国学者对与之相关的管理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包括市场准入、合理税费、融资便利、权益保护以及管理者素质提高、家族企业管理的规范等方面,为促进非公有制企业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

宏观管理与政策研究细致深入,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宏观管理和政策研究不受重视。1986年召开的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提出了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的原则,促进了管理科学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结合。

关于宏观经济管理与政策。我国学者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对国有经济调整的方略与实施,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模式与措施,境外投资的战略与管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协同,我国金融系统的管理现代化与风险防范,我国股市的分析与制度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研究,为有关方面的决策提供了依据。还参与了三峡工程综合评估、京九铁路沿线开发、图们江流域开发、湄公河流域开发等方案的论证,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关于宏观科技管理与政策。我国学者在我国中长期科技规划的制定,科学研究体系的整体设计与资源配置,各类科技成果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建设与管理,风险投资的发展战略及实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和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尽力为科技体制改革献计献策。

关于宏观社会管理与政策。我国学者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计划生育与人口发展战略、实行每周5天工作制,以及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新农村建设的方法与途径、城乡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等方面都提出了重要建议。

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与政策。我国学者不仅在环境保护的政策及管理方面提出了环境影响评估、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容量分析、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原则和方法,还对气候变化、臭氧层损坏、荒漠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进行了对策研究,受到国际专家的好评。

关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我国学者在政府机构改革、依法行政、政府机构运作程序的改进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对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提出了有益建议,并构建了包含协同引领能力、决策驾驭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三项领导胜任力要素的中国党政领导干部能力模型。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