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江教授访谈实录

观点 · 2006-07-13 00:00

作者:

返回

以下内容为王江教授回答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网友问题的整理稿,整理稿内容未经王江教授本人审阅。其它媒体转载时请注明“转载于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若未经王江教授本人许可请勿在转载时随意删减或编辑访谈内容。...

以下内容为王江教授回答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网友问题的整理稿,整理稿内容未经王江教授本人审阅。其它媒体转载时请注明“转载于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若未经王江教授本人许可请勿在转载时随意删减或编辑访谈内容。

关于人民币升值压力问题

绛枫:

王教授,您好,能否分析一下目前中美贸易顺差扩大带来的人民币升值压力问题?

王江:

中美的贸易顺差当然对人民币产生了升值压力,但是这里有相当的成份是政治问题。美国国会和政府在某种意义上把它变成了政府问题。这当然也不奇怪,因为汇率的问题实际上和再分配密切相关。就国内情况而言,如果人民币升值,中国出口明显会受到不利影响,而进口业就会受到有利的影响。汇率变化的时候,对经济不同的方面影响不是一样的,有的是正的,有的是负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美国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强,有些行业确实受到了压力。他们在缓解这个压力的时候,应该采取的态度是在国内经济的结构调整方向着力,但有时候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他们把它变成了一个对外的政治上的问题。

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部分,问题的另一个部分是:如果中国的贸易一直以顺差的方式不断积累下去,是不是就一定会对人民币造成升值的压力呢?从贸易来看,带来的压力肯定是升值的压力。因为除了外贸这一块,中国在资本这一块基本上是封闭的。这至少对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非常不利。因为汇率是两个货币之间的价格,相对于美元来讲,人民币升值主要是因为有人要买人民币。那么从美国人的角度来讲,买人民币主要是想买中国的东西。所以随着这样一个实物的需求,相对而言就有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人民币不升值的话,美国对中国商品的需求就更高了,这样就产生了贸易顺差。但影响人民币汇率更重要的因素是资产的流动、资金的流动。中国为什么对美元的需求相对比较低?如果我们对美元需求也比较高的话,就会减缓对人民币升值的压力,造成对美国商品进口需求的不足,但是更多的是我们考虑可以在美国进行投资。所以从这个情况来说,正常的减压渠道是关闭的。如果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允许国内的投资者把资金投到国外去,那么在各个方面都会有正面作用,其中一个就是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为这会提高我们中国投资者对美元的需求。但如果我们把资本这块放开,是不是人民币就一定会升值?这个并不一定。因为从货币的对流来讲,他是对人民币的需求超过对美元的需求。但是从资本来讲,至少我们可以想象对美元的需求超过了对人民币的需求。

但是开放资本市场,不光会影响汇率,更重要的是从国内投资的角度来看,会有很多政策性因素。首先,从风险和回报的角度来看,对一般的投资者而言是有好处的,可以得到更高的回报,还可以大大地降低风险,同样也会减轻国内出现的所谓流动性过剩的情况,这些钱都压在国内,没有别的地方投,就不得不把这样的一些投资投到效益比较差,风险比较高的地方去。这不但对资源利用非常不利,甚至对于刺激拉动国内的内需也没有帮助。中国老百姓储蓄率非常高,大家为什么要储蓄?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是因为觉得以后需求的不确定性非常高。但是如果你以后退休也有保障,孩子上学也有保障,这些就都没有问题。

如果开放对外投资,为什么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储蓄,拉动消费?因为储蓄收益率非常低,以后到底情况怎么样都不知道。而不以储蓄的形式直接投到相对风险比较分散,收益率比较稳定的银行里,现在的储蓄也就不会这么高了,相应的消费也就可以拉动上去。所以从各个方面来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允许我们把资金、资本投到国外去,会有很多正面的影响,其中一个影响就是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会大大降低。

从最优投资组合的角度来讲,中国人的钱应该投到外国去,在整个世界范围之内进行组合。中国现在整个资产的份额在国际市场里占得非常小。这个比例,美国为40%,欧洲占20%多,日本是20%多,我们的投资也应该是这样的一个组合。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国现在资本帐户基本不开放的情况,对各个方面都有很多不利的影响。

关于经济学、金融学的学习、研究

网友sunnyfield:

王教授, 您好:

我是金融 phd program 的学生, 刚学了一年。我想问问以下的问题:

1. 您对学生开始着手做 research 有什么建议?我常常觉得自己学得不够,不足以开始做研究。

2. 如果数学基础不是很扎实, 您觉得是否有必要去数学系旁听一些课还是在需要使自己自学比较好?

3. 就您在从事金融学习研究的这些年,你是否有一些经验之谈,也许我们这些晚辈们可以少走一些弯路?

王江:

对于做研究,我的建议是研究是靠人做的。怎么做研究?就是靠人做出来的,并不是从书本上念出来的。所以做研究,首先是在学习的时候,就要多问,多想问题。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就可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再能够积极地去想办法研究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这个就是一个研究的过程。对于博士生来讲,在国外也是同样的情况,有时候学生经常把精力放在课程上,课当然很重要,尤其对打基础很重要。但是学这些课的目的,主要还是做研究。所以在学这些课的时候,都要用一个怀疑的眼光,用一个研究的眼光来看,这样才会容易发现问题。

如果数学基础不是很扎实,是不是应该去听一些数学课?这个和前面的问题有些相关。我觉得金融里面固然数学用的不少,但是并不是金融里面所有的问题都用到很高深的数学。数学只是一个工具,到底需要哪些工具,还要看你具体要解决是什么问题。如果你感兴趣的问题,需要一些你现在不具备的工具,那当然应该去补一补。但是光是没有目的地去掌握一些工具,这个对于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来讲,不一定是一个最优的运用。

网友lgc:

数学在金融中的应用远大于经济学,看国外金融期刊的有些文章数学已经用到相当的水平(甚至已经达到数学专业的水平),我想知道为什么在国外金融和数学可以同时达到如此高的水平,这与教育有关吧,所以请您谈谈金融学教育的问题。

王江:

这个问题有一定的普遍性,因为有网友也提到这个问题,似乎在经济学里用的更多。我觉得这个原因倒不是为了数学而数学,因为经济学里面有一些领域用的数学也是非常高深的。可是金融学里面用的数学,它的动机是不一样的。它是因为在一些具体的理论,一些模型,一些定价方法,在实用当中,运用取得成功以后,需要更进一步的细化,模型建立的更严格,更为丰富,更具有一般性。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得不需要更进一步的数学工具和统计方法。这就像我们做工程一样,如果某一个工程,某一门学科如果在实际当中得到充分地应用,那么这个问题也会得到不断地量化,这个量化的表述和分析方法当然也就依赖于各种数学工具。所以我觉得国外的金融应用当中所用到数学,主要是实际应用的需要,与教育没什么关系。当然从金融教育的角度来讲,我们也给学生提供这方面的基础,但主要是实际的运用和需求的要求,决定状况。

网友kuaikuai:

王教授:您好

1.请问教授您认为MBA学员有必要了解金融理论吗?对于他们来说,微观金融理论和宏观金融理论是否应该有所侧重呢?

2.做经济学研究,数学是需要时才去学吗?我们应当怎样看透经济学中的数学呢?

3.您认为seminar对于一个学生来讲有什么样的意义呢?希望您对我们这些在中国接受经济学博士教育的学生提一些建议。我觉得有时候我的苦闷在于周围没有一个讨论的氛围。

非常谢谢您.

王江:

第一个问题,给我的感觉是MBA的学员对金融理论应该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因为我这句话不光是对MBA的学员,而是对一个一般的管理者都要说的。因为金融所研究的问题,主要是怎么做经济决策的问题。一个经理人做一个经济活动,最终的目的是创造财富、创造价值。那么什么样的活动是创造价值的?这就是金融的问题。因为金融核心的问题是经济活动,或者更具体地说是经济活动创造的资产,创造的现金流。一旦对这个问题有一个答案,具体的经济决策就变得非常简单。比如说我们要上一个项目,投一百万,得到五百万。可是五百万不是马上就得到的,也不是没有风险的,而是以后十年以内,平均下来每年可能有一定的收益,总加起来是五百万。这五百万可能又有风险,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该不该上这个项目?就取决于对以后得到这五百万的现金流,它的价值到底是怎么样评估的?如果它的价值高于投入的一百万,当然是一个好项目,否则就是一个坏项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很多经济决策最后归结于产生的现金流怎么样来评估和定价。这就是金融的问题。

再一个是我们在做管理的时候怎么面对风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很多经济决策,最终都归结到金融问题。所以,有基本的金融概念和定价的分析方法,对我们做具体经济决策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

至于微观金融和宏观金融是否有所侧重,可能微观金融更具体一些,和自己的工作关系更为密切一些,但是宏观理论也同样重要。比如说同样是一个在债市里头进行交易的人,他所关心的不光是具体每一支债具体如何定价,他还关心利率是怎么样变化,这个和宏观金融的关系就非常密切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宏观和微观方面,具体哪个更为重要,这和具体要做的实际工作是密切相关的。

对于数学问题,我要强调的是经济学里的数学实际上主要是把数学作为工具来描述经济的直觉。所以在看数学的时候,最关键的是要抓住后面的经济直觉,抓住它的经济内涵或者说是金融内涵,而不是简单的数学形式。

后面还有一个问题是一般的研究讨论会对于一个学生来讲有什么样的意义?这个我觉得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联系到前面一个问题就是讲怎么样来做研究,怎么样进入研究角色。那么我觉得参加讨论会就非常重要。因为一般正常意义的讨论会,应该是一个学术交流,会有很多讨论,甚至会有很多争论,那么这个正是大家对一个问题交换思想,提出问题,探讨解决方法,是一个很好的方式。所以不光是对刚刚进入研究的人,即使对于一个已经做了很久研究的人,都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对于增强交流,得到各种各样的启发,都很有意义。

网友lida:

请问如果想在英文杂志发文章,该如何入手呢?因为高端的英文杂志国内的文章很难发,可是一般的又不知道从何入手?

王江:

一般来讲国外杂志发文章主要是强调所谓边际贡献,就是说你这篇文章有什么新的方法,有什么新的结论,有什么新的理念。不管是国外的人在国外的杂志发文章,国内的人在国外发文章,都要有这样一个明确的目标,首先要对现有的研究情况有一个了解,这样你才知道什么是已经知道的,做了什么样的分析以后得到的是新的结果。再一个就是所分析的问题,或者是分析这些问题所依赖的方法和数据,应该有新意。这样的话才能得到这些杂志的重视。

网友lida:

如果中国数据不够的话,您觉得如何克服这个问题呢?

王江:

中国的数据情况有两个特点,一个是一些标准的数据不够,至少不是每个人都能很容易地得到,尤其是有一定质量的数据,这个现象也不奇怪,因为毕竟我们金融方面定量的、量化程度高的这样一些研究,时间还不长。但是也有很多这方面的努力,比如清华大学的金融研究中心,以及北大的经济研究中心,都在投入很大的精力,发展中国市场的金融数据,这些数据希望能够得到研究者的使用。中国的研究数据还有另外一个特色,就是在有些方面非常强势,超过国外研究者能够得到的数据。比如说中国的股票交易所有每个帐户的交易数据。这样的数据在美国的市场是不存在的,因为交易所不能拿到每个券商的、每个客户的交易数据。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方面我们的标准数据需要进一步的发展提高,能够得到大家的使用。那么还有一些具体的特殊的数据也有待开发,而这些数据给我们提供的可以研究的课题非常丰富,有好多是在国外做不了的。

回到前面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文章能够做出新的文章,能够在国外的杂志发表。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可能的方向,我们所面临的很多问题是很有意义的问题,因为我们市场目前还不够完善,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另外,有一些很具体的数据给我们做这样的研究提供一定的条件。

关于流动性风险问题

网友lida:

目前许多人在做流动性风险的定价问题,请问您觉得能否把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风险分离出来,然后定价呢?

王江: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流动性风险的研究,以及在定价研究里的作用和影响。流动性风险到底能不能算市场风险的一类?当然我在说市场风险的时候,已经把市场风险广义化了,只要是市场当中有共同性的风险,我们都叫做市场风险。这个是目前大家还在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因为这个最终涉及到我们说的流动性到底是什么,一些相关的风险又是什么。有可能流动性是和个别资产的特性相关联的,与其他资产关系不大,这就不构成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市场风险的特性。但也有可能流动性的变化是在不同的资产之间是相关联的。那么在这样的情况是,在某种意义上,流动性的风险也就变成了市场风险,也就是市场风险的一类,或者是市场风险的一部分。所以流动性风险能不能与市场风险分开来看,最终来决定影响流动性的经济因素到底是什么。流动性的行为又是怎么样的?是不是只与每个资产的个体有关,还是与整个市场的情况有关?对这样的问题有了比较明确的回答之后,是否能看作市场风险这个问题就可以明晰起来了。

关于金融市场交易量问题

网友lida:

您觉得在中国股市发展不完全的情况下,研究交易量指标有没有意义呢?基金的交易量行为和股票的交易量行为是不是非常不同呢?

王江:

在中国股市发展不完全的情况下,研究交易量指标有没有意义?基金的交易量行为和股票的交易量行为是不是非常不同?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能给我们带来交易的具体的信息,而交易的行为是能够影响市场的行为和市场的价格的。这个我想举一个例子,美国的市场,它的发展也有一个过程。看它早期的交易情况,一直到60年代中期,它的交易情况和中国现在股市的交易情况有类似之处。你比如像小盘股,它的交易量非常大,而大盘的股交易量相对来讲反而比较小,这个和我们一般所讨论的在组合优化的前提下的交易行为是不一致的。到70年代以后,交易的行为和我们理论上所想象的比较合理、优的行为相对来讲比较一致。所以这个例子也告诉我们通过交易量的分析,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信息,尤其是关于市场当中交易者的行为的信息。

后面的问题和前面的问题相关,这主要取决于基金的交易的目标,和个体投资者对单个股票的目标一定的差异之处。你比如说指数接近,主要是持有一个充分分散的组合,它的交易量的行为,应该是这样的:就是在交易的时候,会多个股票一起交易,在指数里面的这些股票会进行相关的交易。如果是对单个股票进行投资的话,股票之间的交易就会不太一样。这只是一个例子,就是想说明交易的目标不一样,我们交易的行为也不一样,所以观察这个交易量当然也就不一样。

网友lida:

请问从债券的角度来说,您觉得交易量能说明问题吗?因为现在我国的银行间市场交易频繁,交易所的交易数据非常稀少.这些数据可以用来做研究吗?

王江:

第一个问题是在债券市场里头,交易量能说明问题吗?这个当然要看交易量说明什么问题,对于债市的流动性问题交易量是能够提供有益的信息的。应该说价格受流动性的影响,所以我们有交易量方面的信息,并对它做更深入的研究,对我们研究债市的流动性以及流动性对债市价格的影响都会有益。

据我了解,银行之间市场的交易实际上并不频繁,但是交易的额度比较大。而交易所的交易就是国债了。相对来讲交易频率偏高,但是额度较小。这就说明这两个市场是有差异的。从参与者以及交易模式都有差异。在一定意义上这两个是分割的。前面说到了在研究中国市场的时候,我们前面介绍一些经典的原理、方法怎么能够应用,这有一个例子,这就是在市场有分割的情况下,交易的行为,一个交易的价格是怎么样来决定,行为又是怎么样的,这个我觉得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从里面也可以得到很有意义的结论。

关于现代金融理论

网友syjing:

现代金融理论有一个一致的框架容纳各种假设吗?衍生工具设计的日益复杂,其信息不对称的交易成本随之增加,是否造成阻碍作用?

王江:

这个问题从抽象的意义上讲可以给一个肯定的答复,也就是说可以建立一个框架,这个框架有足够的一般性,以至于各种可能的角色都包含在里头。但是这样的一个框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又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因为我们所要描述的是实际的市场的情况,也就是说我们要做的假设,应该是能够描述实际市场的情况的,这也正是说我们在做理论框架的讨论上,在理论框架的争论上所碰到的情况。我们所涉及到的争论或者是讨论,往往涉及到一些具体的角色,而不是非常一般性的角色。这就像我们在自然科学当中,碰到的问题是一样的。比如说在物理学里头,研究万有引力定律,那么这个引力的形式就是非常特别的。我们讨论的也就是这样一个特别的引力的形式之下,物体的运动规律如何。生物学也是一样的,DNA有具体的结构,我们讨论的是在这样的结构下延伸出来的具体的现象。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讲,只是在抽象的层次上讨论一般性的框架,意义并不是很大。

关于衍生工具,信息不对称的交易成本也随之增加,是否会造成阻碍作用?这个也是个实际情况,当然产品复杂了以后,能够对它了解的程度当然就受到限制。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随着这些新的工具,新的市场的出现,专业化的人员也变得非常专业。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交易成本也不一定就会随之增加。

lgc:

1.您对信用风险领域的发展前景有何看法,能否给结构化(Structure)方法和约化(Reduced form)方法给予一下评价,未来研究信用风险的主流您认为会是什么?

2.国内金融研究做实证统计的很多,但精巧的模型很少见到,您能对计量提一些看法吗?

王江

第一个问题,在考虑信用风险的时候,有两种不同方法,一种是结构的方法,另一种是约化的方法。这两种方法各有优劣,结构化的方法对我们的价格有一个相对比较具体的刻画和描述。从分析的角度,给了我们比较多的结构,对于具体的分析方法加了更强的制约。那么分析相对来讲,因果关系条理比较清晰一些。约化的方法灵活性更高。我觉得发展的前景可能是两者互动的一个结果。因为结构化的模型,目前看到的这些模型,相对来讲都比较简单,要刻画实际市场很丰富的情况,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但是简单地从理论上把结构化的模型变得很复杂,也有一些问题。因为我们并不知道哪些方面应该更为丰富,哪些方面应该进行简化。约化方式可以从实证方面,可以从数据上给我们提供进一步的指导,在这个指导的基础之上,我们可以进一步的发展结构化的模型。结构化的模型又可以反过来进行实证的检验,抓住差异的地方,再得到进一步的改善,我觉得这两者不应该抵触。我们最希望得到的是结构化的模型,但要一步达到可能还有困难。

第二个说到国内金融研究做实证的多,做精巧模型的少。这个前面和讲风险信用分析是相关的。这个模型是应该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之上,我们做模型不是做游戏,我们希望模型能够描绘客观事实,尤其能够抓住市场运行机制的一些核心因素。而到底哪一些因素是重要的,他们重要的程度又是如何?这些我们需要得到数据,需要知道实证的指导,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实证分析对金融的发展,对模型的建立,理论的建立,都至关重要。这就像自然科学里头,实验对于理论的重要性一样,没有实验的理论就谈不上科学的。那么在社会科学里面,当然我们跟实验科学不一样,我们所依赖的是实际现象所得来的观察和数据,以及在这个数据上所做的各种各样的统计和实证的分析。

lixing1:

尽管行为经济学在经济学的圈子里遭到的反对意见仍然很多。但在金融学的圈子里,大家对行为金融已经是司空见惯了。 请问您对行为金融学的前景是怎么看的?! 我知道在您任教的MIT金融系,罗闻全教授想从演化的角度把新古典金融和行为金融统一到一个框架之中,而ROSS教授对行为金融持批判的态度。

不同学者对行为金融的态度不同,是和他们的训练和研究背景有关?还是说——金融问题的研究殊途同归,不同的方法都可以用来认识同一个问题?

王江:

行为金融学当然是目前金融学研究领域里一个很活跃的领域,对这个领域的研究现在还没有一个比较一致的看法,有人采取比较接受的态度,也有人采取比较怀疑的态度。

我想对行为金融学的问题谈一点我个人的看法。我觉得行为金融学基本的出发点是说,普通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可能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因为他们的行为可能和传统的金融学框架里的理性不太一致。提出这样一个对前面框架的修正,主要原因是在对市场出现的一些现象的分析中,似乎和经典金融学的理论不太一致。

这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第一,行为金融学和传统金融学的结构不一致出现在什么上面?行为金融学和传统金融学里一些极端简单的情况可能有一些不一致之处,并不是对传统金融学所有结论或者是主要结论有什么不一致。比如这些实证结果里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市场价格的变化在有些特定的情况下是可以预期的。这和经典金融学里面所谓市场信息有效的假设似乎不太一致。但是要强调的是,市场信息有效的这个假设在一般意义下,和市场价格变化的可预测性并没有冲突。因为计算市场价格的变化是可预测的。由于还有风险的因素,并不代表市场不是信息有效。只有在一个很极端的情况下,也就是说市场里面的边际参与者风险中性的情况下,这个价格变化是不可预期的。所以无非是说,市场的边际参与者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而这和实际情况也相对比较一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行为金融学所提出挑战的是经典金融学里面的一些特殊的情况,这个也是我们大家所看到的,对于新的修正,它的适用性,它的普遍意义,我们所看到的争论的焦点主要在这里。

还要再说一点,在一个金融市场里面,我们主要考虑的是市场里交易的资产的价格。这个价格如果在市场运作比较理想的情况下,主要是由市场当中一些有信息的,又有充足资本的,相对来讲比较理性的参与者来决定的。它并不取决于市场当中一个平均参与者的行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一般参与者的行为可能会影响价格呢?就是在理性参与者们的交易受到制约的情况下,那么这个时候这些非理性参与者的行为才会对市场价格产生影响。如果理性参与者的行为是受到限制的话,这实际上已经超出了经典金融学的范围。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从经典金融学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说信息不完善等等,即使不加入行为金融学的角色,我们所得到的结论可能和经典框架已经不一样了,我们对经典框架也要做进一步的修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是不是需要额外的金融学的角色?这本身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当然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角色,任何一个新的设想,都是可以进行探讨和研究的。具体到最后的结论,只能是通过对具体的假说、具体的理论,它所得到的结论进行针对性的检验,并得到实证的支持以后,才能下结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行为金融学是一个活跃的领域,我觉得也能继续探讨下去。在原有经典金融学的基础之上,充分考虑到市场不完善的因素,把经典的框架进一步的延展,发现一些新的现象,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也应该在这方面探索下去。刚才说了,最后的结论只能靠市场的数据来。

为什么学者们对行为金融的态度不同呢?我觉得有几个层次上的问题:第一,如果把行为金融学和所谓古典金融学两者来做比较的话,古典金融学解释力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可以说它取得了所有社会科学里前所未有的成功,比如在衍生产品的定价方面。当然对于有些问题,传统的框架可能解释得并不尽如人意。在这样的情况下,提出一些新的设想很自然。我觉得,最后的争论还是应该看到底是什么样的问题,具体解决这个问题、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到底需要哪一些基本的角色。所谓殊途同归的说法,我觉得是不是可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因为我们解决的都是具体的问题,最后如果答案是正确的话,那么答案只有一个。当然研究的时候,在知道正确答案之前,我们可以在不同的方向进行不同的探索。当然有的人可能会觉得某一个特定的方向比较有希望,也可能有的人会觉得另外一个方向更有希望,这个是研究过程中很自然的现象。我相信如果真的有个真理,我们最后会走到那儿的。到那个时候再回过头来看,到底非理性的行为角色是否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问题解决了以后当然就明了了。

关于新作《金融经济学》

网友seekfuture :

您好!祝贺您的新著出版。

在阅读金融理论的时候,有个困惑,很多理论是适合西方发达国家情况的,对于解释中国问题缺乏充分的理论说服力,不知您在大作中是否就中国问题有一些独到的理论突破?中国人在金融理论上,实现原创性的理论突破,您认为应该从哪个角度着手,中国海外学者做出了哪些卓著的贡献?

您能够谈谈您这本新著的教材与科克兰的比起来有哪些特色吗?这本《金融经济学》需要那些数学知识才能完全阅读和理解呢?

王江:

说到西方现在流行的金融理论,是不是对西方发达国家缺乏说服力,我觉得对现在的现代金融理论,应该分两个层次来看:一个是一般性的原理,一个是一些具体的理论,具体的模型,具体的结论。一般性的原理有普适性,这些原理的应用当然有具体的情况,比如说在资产定价里,一个很一般的原理就是无套利的原理。无套利的原理在定价的时候能够有用,它有一个前提是市场是允许套利操作的。这个假设当然是在比较成熟的市场里面相对来讲比较实际。而我们国家的市场,由于各方面的限制,套利操作会受到各方面的制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如果从简单应用的角度来讲,可能会有一些困难,但并是说这个原理不成立,如果把我们所面临的制约,面临的一些市场不完善的因素考虑进去,我们就能够得到跟中国的实际情况更为符合的一些理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在了解现代金融的内容的时候,当然不能简单地把一些具体的结论套用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当中,因为这些结论都有具体前提,但是一般性的原理还是适用的。这对我们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光是要掌握一般性的原理,而且还要结合中国具体的情况,考虑到中国市场、中国金融体制的一些实际的因素,然后做具体的研究。

说到这本书对中国问题到底有没有实用性,这本书主要是在介绍基本性的原理,和一些分析的方法,这些原理和方法是一般性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对研究也是有意义的。书里面也同时介绍了一些具体的模型,可能和中国的实际情况在目前来讲相差比较远,这个我们只能把一般性的原理和中国的具体情况结合起来说,年轻的研究者在这方面能够有更进一步的突破。当然我这一版里面因为篇幅有限,我下一版里面想进一步考虑市场缺陷的前提之下,市场的运作机制和定价,这个也是我个人研究的主要兴趣所在。这里所涉及许多的问题和方法,可能对中国现在面临的情况更适用。但是目前这版主要还是侧重于比较一般性的原理和方法。

至于这本书和科克兰的书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这个和前面的问题有关。科克兰的这本书主要从定价的角度出发,尤其侧重于在理想市场的前提下,定价的理论方法和模型。在市场有缺陷的情况下,尤其是市场不完全,不存在一个简单的代理参与者的情况下,他的这本书里介绍的方法并不完全适应。而我的这本书更侧重于微观层次上的讨论,希望对市场具体模型的建立,然后再进一步的分析定价的问题。当然最后的结论在同样的前提之下都是一样的,只不过起点略为不同。我觉得我这本书主要是面向中国的读者,所以我想在方法上,至少能够兼容市场不太理想的时候,到底应该怎么分析。当然对于具体结论,这本书也有做更进一步的讨论。这本书里头确实用了一些数学的表述,主要是为了表述上比较清晰,比较简明。其实所用到的数学知识还是很有限的,主要是一般性的数学分析,最基本的数学分析,一些简单的概率,线性代数知识。

(牧月整理,未经王江教授本人审阅)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