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经济学者的天空
人物 · 2014-11-27 00:00
返回编者按:2014年12月13-14日,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将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深圳)召开,一年一度的女经济学者午餐会,已经成了中国经济学年会最大的亮点之一。2006年发表于《经济学家茶座》的文章《女经济学者的天空》...
编者按:2014年12月13-14日,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将在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深圳)召开,一年一度的女经济学者午餐会,已经成了中国经济学年会最大的亮点之一。2006年发表于《经济学家茶座》的文章《女经济学者的天空》中,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系副主任、教授,中国女经济学者研究培训项目2004级学员封进,为大家讲述了她与中国女经济学者联谊网络的故事。
女经济学家比较少的确是事实,但中国国内的女经济学者相比男学者似乎实力尤其悬殊。有感于这一状况,加拿大温尼伯格大学经济系的董晓媛教授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赵耀辉教授发起了“中国女经济学者研究培训项目”,旨在帮助中国的女经济学者掌握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工具,加强交流,树立信心,从而多出成果。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项目于2002年开始实施,至今已经举办了三期,每期招收15名左右在大学和研究机构从事经济学科研和教学工作的女经济学者。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对这个项目给予了大力支持,项目的第一阶段是在CCER进行为期两周的强化培训,之后再由辅导老师对学员后续的研究工作做一对一的辅导,最后每位学员提交一篇研究论文作为结业报告。
2002年春天的时候我在南京农业大学读博士,从我在南农的导师钟甫宁教授那里得知女学者项目招收学员的消息,就和一群师姐师妹们一起申请。钟老师为我们每个人都写了推荐信,结果我们中只有一位最优秀的师姐被录取了。好在钟老师为我们落选的几位争取到了旁听的机会,我便去接受了两周的培训。2004年春天我在复旦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收到董晓媛教授的来信,得知这个项目要举办第二期,我决定再次申请并如愿以偿地成为正式成员。有朋友很不理解,参加过一次就够了,再去不觉得浪费时间吗?其实正是因为去过一次,感受了这个项目所给予的种种乐趣,才有兴趣和信心更多地参与女经济学者之间的交往。
董晓媛教授说:从事经济学研究的女性人数不少,做得好的却不多,原因一是上进心不强,另一方面是缺少必要的研究工具,信心不足。赵耀辉教授说:在经济学界,男女学者在能力上并不见得有差别,女性甚至有做实证研究的优势。
女学者之间的交往最大的收益莫过于相互鼓励,这也是几位老师放弃自己宝贵的研究时间,全心投入这个项目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我们这班女经济学者大概分两类,一类属心有余力不足,一类是小荷才露角,时候未到而已。这都可能导致自信心不足,再看看行情,女学者在大学里都以教学为主,要不就是默默无闻地打下手。董老师和赵老师不满足于自己学问做得成功,她们要帮助更多的女学者找到自我。记得2002年那次的开幕式很隆重,除董老师和赵老师外,还有中国社会科学科院的江小涓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地理所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张林秀教授、福特基金会的Sarah Cook博士以及来自英国的宋丽娜博士,CCER的林毅夫教授好像是唯一的男性。上课的老师是仰慕已久的几位女教授,但也有著名的男经济学家友情赞助,比如CCER的姚洋教授和沈明高教授都为女学者项目授过课,并担任过指导老师。福特基金会可谓独具慧眼,这样的培训其实外部性很强,正如赵老师所言:在一个单位里有一个女性做得很好,对其他年轻女性就有很好的示范性,让她们觉得能做得好的不都是男性,并不是女性就不行。
董老师和赵老师对这个项目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时间,她们的循循诱导无异于拨云见日,我认识的女学者们都做得很努力。女性如果对一件事认真了,相对男性而言更容易静心,更有耐心,更喜欢较真。做经济学大概也不例外吧。相信我们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得,都经历过或正经历着由经济学带来的大喜大悲。凤莲的博士论文做女性失业的持续期分析,这是很具有挑战性的选题,她要解决数据、方法等技术性问题,还要面对诸如“这样的题目能做博士论文吗”观念性的问题。她经历的磨难一度令她无所适从,不过我后来在一个学术会议上看见她时,却是一位满面春风的摩登女郎。她现在已经在这个领域做得很好了,可以谈笑风生地描述当时的绝望,她最感谢的还是董老师多次及时的鞭策。亚维是我的老朋友,一心向上,苦于没有良师指点,女学者项目对她无疑是雪中送炭。她做博彩经济学这个国内的冷门。开始董老师没给她配辅导老师,大概因为不知她要怎么做也就不知找哪位导师合适。我基本上是属于被她折磨的对象,从讨论怎样到海南调查,怎样选模型,怎样分析结果一直到最后董老师给她找了导师,等到陪她读高人们发来的长篇评论时,我们都已经很开心。她的经历应了“功夫不负有心人”。
黄季焜教授说:女学者专场是经济学年会质量最高的之一。
在北京大学海闻教授的大力支持下,从第二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开始,每年都有女经济学者专场,供女学者们宣读研究的初步成果,成为中国经济学年会一道独特的风景。在此之前,入选经济学学术会议的女学者的文章很少。女学者项目的宗旨之一是培养女经济学者做符合国际规范的经济学研究,注重利用微观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记得第二届年会女学者专场的评论人是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的黄季焜教授,宣读论文的有南京农业大学的朱晶,北京大学的庞丽华,中国农业大学的刘晓昀,张丽琴和南开大学的王晓波等几位。黄教授对女学者们科学的研究精神和踏实的态度赞赏有加,认为是年会上质量最高的专场之一。那届年会对女学者好评如潮,给予了很大的鼓励。
一年一度的经济学年会给女学者们提供了相互切磋交流的机会,幸运的话,还可以碰到辅导老师当面请教。女学者们研究的课题涉及面很广,远远不是仅研究性别问题,有研究粮食问题的,人口问题的,贫困问题的等等,我是做社会保障和健康经济学的。虽然研究内容大相径庭,但大家已经可以有共同的语言和思维框架了,加上所用的方法和软件有很多相通之处,所以有问题提出来总会得到积极的反响。女学者还有一个良好的传统就是每次年会或其他正式的研讨会之前来一次预演,相互挑毛病。有人在意你,你也有人可以关心,做学问有这样的环境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在老师学员的共同努力下,女学者在经济学年会上的声势日趋壮大。到第五届厦门年会的时候,参加女学者联谊会午餐会的人已经是济济一堂。最难忘的是CCER的李玲教授领着大家朗诵舒婷的那首《致橡树》:……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你有你的铜枝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看到女学者们逐渐成长,为此付出巨大心血的董老师和赵老师应该很欣慰吧。还有许多老师为女学者们提供了指导和良好的研究氛围。南农的钟甫宁教授有不少出色的男学生,但如今他更以培养女经济学家闻名。他的学生中已经有5位入选了女学者项目,而且有的做得十分出色,已经在国际期刊有文章发表。董老师后来得知原来钟老师和她是阿尔伯特大学的校友,就拉了他去年会上介绍培养女学者的经验。恐怕这也是钟老师的意外成就。
有人问:自己很想要做研究,可是又很想生孩子,怎么办?董老师回答:就先把孩子生下来。
女学者聚在一起的时候,总会谈起如何处理家庭和事业关系这个永恒的话题。无可争议的前提是决不为事业放弃家庭。哈佛大学女经济学家克劳地亚·戈丁(ClaudiaGoldin)也曾指出,养育孩子是女性的天职,这一点无法由于技术进步而改变。事实上,董老师和赵老师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好的示范。我的一位现在美国读书的师妹就说过,要学赵耀辉老师挺着肚子去领博士证书。在这几年中,女学者这个群体除了出了一批引人注目的成果,也孕育了几个新的生命,陆续有“做妈妈”的喜讯传来。
值得一提的是女学者们背后的坚强后盾,他们用爱心给了女学者一片晴朗的天空。凤莲在做论文的时候,先生二话不说就拿出5万元给她去找数据。丽琴年会时恰逢分娩,先生放下手头的工作替她去宣读论文。女学者找同行做伴侣倒并不流行,但的确有不少一唱一和的,当然也更容易产生可以争吵的由头。华盛顿大学的王红有一次说:做研究如果能跟丈夫合作好,那么就可以和任何人合作了。不过她说的时候幸福不知不觉溢于言表。
很年轻的时候觉得萧红才情横溢,听她感叹“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而身边的累赘又是笨重的……要飞,同时又觉得会掉下来……”,不免有些心灰。现在想清楚了,不管男性还是女性,只要志存高远,都可以拥有高高的天空,任你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