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电梯八卦”出了新书
书刊 · 2015-07-14 00:00
返回@GSElevator这个著名Twitter账号出了本新书 读者或许会问,这些从事银团业务的人都是怎样的人? “高盛电梯八卦”(@GSElevator)这个著名Twitter账号出了本新书,当中最让人愤慨的情节,并不是乖张、奢靡、挥霍无度的下流情节,...
@GSElevator这个著名Twitter账号出了本新书
读者或许会问,这些从事银团业务的人都是怎样的人?
“高盛电梯八卦”(@GSElevator)这个著名Twitter账号出了本新书,当中最让人愤慨的情节,并不是乖张、奢靡、挥霍无度的下流情节,而是书中宣称债券市场存在的一些做法,诸如银行从业者与投资者的利益互换,以及香港一家酒店里秘密达成的一项口头协议。
Twitter账户“高盛电梯八卦”的管理者约翰·勒费夫尔一直处于匿名状态,直到去年《纽约时报》披露了他的身份。勒费夫尔曾在亚洲从事过多年银行业务,不过主要并不是在高盛。尽管“高盛电梯八卦”的推文和文章具有一些讽刺意味,但他的新书《直奔地狱:巨额交易中乖张奢靡的真实故事》(Straight to Hell: True Tales of Deviance, Debauchery, and Billion-Dollar Deals)里的部分内容,却涉及更广泛的债券市场,以及负责销售债券的银团业务经营者的习惯,值得给予关注。
读者或许会问,这些从事银团业务的人都是怎样的人?
迈克尔·刘易斯在《说谎者的扑克牌》一书中做出的形容,仍然是最贴切的:他们在每一个交易大厅里,都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贪的存在”。他们把需要借款的人与希望投资的人联系起来。他们的地位很独特,横跨银行业的各种业务领域,这就意味着,在代表企业和政府销售债券方面,有机会使出各种猫腻。
在新发行债券的配置过程中——也就是决定哪些投资者能买到新债券,可以买到多少——银团银行家可能会承受一种压力,要确保该银行在其他领域,如销售和交易领域的客户能得到极大的比例。
“高盛电梯八卦”的书中写道:
在债券配置过程中,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是附带交易和人情买卖。在热门的债券发行交易定价之前几天,对冲基金的人邀请我的次数多到令人惊讶。午饭的时候来一瓶上好的红酒,或许能给他多换来价值几百万的债券……然而,我们的配置过程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内部。如果绩优经纪业务部门正在讨好某家对冲基金,而他们希望让对方眼前一亮,就会给我们打电话:“这桩买卖一定要照顾好我哥们,配置债券之前告诉我一声。”他们的目的是在消息公开之前,给对冲基金打个电话,宣称让他们得到慷慨的债券配置是自己的功劳。
此外,还有银行承销债券时收取多少服务费的问题。例如,承销10亿美元债券的交易中,只收取相对低廉的0.15%服务费,就能为选择承揽这笔交易的银行带来150万美元的收入。由于一笔交易中通常会聘请若干家银行承销,各家银行有很强的动力去“互相打探”各自的收费。
尽管银行会竞相以极低的服务费争夺生意——毕竟承销债券可以为银行带来其他类型的业务——但他们很厌恶长期这样做。
“高盛电梯八卦”讲述道,银行之间为了遏制压低服务费的做法,采取了这样一种方式:
几年前在香港的一家酒店里,实际上举行过一场秘密会议,华尔街大型银行负责亚洲银团业务的高管大都出席了。会议目的是遏制银行通过压低承销费,互相抢生意的风潮。我之所以知道是因为我也在场。我们讨论了所有类型的债券,从高收益率的企业债券,到经常发债的主权国家——即印度尼西亚、韩国和菲律宾,承销费用已经下降到了区区0.02%。有几位是直接从新加坡飞来的,纯粹是为了参加这次会议。达成口头约定后,我们大家就出去喝酒了……银团行业的秘密会议早该开了。我们需要找到更好的办法——利润丰厚的生意没那么多,不足以维持或填补免费撮合交易的成本,尤其是我们开始把高收益率债券承销的收费,压低到1%以下之后。在会议期间,所有的银行从业者都同意,把收费设置在最低的程度,我们也都承诺,不会撕毁协议。当然,像这样的停战协议从来都不会坚持多久。
我们联络了几位在书中所说的会议前后正在亚洲工作的银行从业者。一位在亚洲负责债券资本市场的前董事总经理称,他记得书中所说的2007年的那个协议。另外两人称,不记得有这样的事件,不过奇怪的是,他们记得在金融危机之后达成过类似的协议。这几位银行业者都不愿具名,原因可想而知。
这本书还以直白的笔触,揭露了全球金融市场里一个混乱的角落,那里迟迟没有受到更严格的约束。尽管股票上市的市场在过去十年里受到了监管机构的密切关注,但企业债券市场到目前为止却逃脱了相似的命运。去年,外界得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固定收益证券的配置和交易”开展了一项调查,但调查尚未产生任何公开的结果。SEC一位委员今年早些时候谈到,这家证券监管机构里,负责监督企业债券市场的只有一名职员。而这块市场当前净值超过7.8万亿美元。
换句话说,销售债券的操作仍然是一片混乱,毫无透明度,而涉及债券发行的种种做法也极少受到监管。值得注意的是,债券市场的牛市已经持续多年,一些人认为,长期牛市帮助掩盖了债券最初定价、销售,以及随后交易的过程中存在的结构性缺陷。最近几年,随着购买新发债券的竞争日益激烈,也有人指责银行在出售热门的新债券时,会偏向有势力的大型投资者。
为了替自己辩护,银团业务经营者总是形容,债券交易定价的过程更像是一门艺术,而不是科学。判断市场状况、评估投资者对一个新债券的需求、在形形色色的承销商当中建立共识,这是很棘手的事。这些银行从业者会说,有时候把债券交到最大的投资者手中是很合理的,他们最有实力也最有钱。
马克·李曾在多家银行的亚洲银团业务中担任高级职务,如野村、德意志银行和瑞银。李希说:“我确实认为缺乏透明度和定价的主观性是系统中的一个缺陷。但同时反过来讲,对于一桩全球性的交易,在多方参与的银团里达成共识,也十分困难。那或许意味着,具体某一笔业务中,资产配置存在低效的情况,但至少完成了配置。从长期来看,也是可以扯平的。” (撰文/Tracy Alloway 编辑/张可一 翻译/王童鹤)
(责任编辑:郭倩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