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问题的国际合作研究成果
书刊 · 2003-04-03 00:00
返回专题性研究著作《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最近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受到各界的热烈欢迎。看到踊跃订购的场面,我不仅想起了这一国际合作研究的缘起。 城市化在经济学中基本含义是指由于工业化而引起的人口在城市的集中过程。...
专题性研究著作《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最近由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后,受到各界的热烈欢迎。看到踊跃订购的场面,我不仅想起了这一国际合作研究的缘起。
城市化在经济学中基本含义是指由于工业化而引起的人口在城市的集中过程。城市化并不是一个新问题。虽然城市化(Urbanization)的概念是由西班牙工程师A.Serda在1867年才提出,但从世界经济的历史看,城市化进程在此前的工业革命开始时就已启动。由于它强调的是一个动态发展和扩展的过程,所以中译时就根据它的字根(Urban)和字尾的意思而译成城市化。
对城市化的研究,已有众多学科的学术积累。经济学上一般是结合经济发展中的工业化和产业结构演进等方面来研究城市化问题的。一般认为,城市是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与分化过程。从城市化的生成机制和发展演变的过程看,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密切相关性,归根结底取决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和经济结构程度。工业化发展带来的直接结果是变来了产业结构的演变,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和高度化。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标志是第二、三产业的所占比重大大超过第一产业的比重。由于二、三产业的共同特点表现为它们都需要人口的集中,以形成劳动力人口的积聚和消费市场的发展,因此人口向城市集聚就有一个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作为动力。由此,城市化过程就应运而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产业结构和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又会对工业化的集约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发挥促进作用。因此,城市化问题的经济学研究与城市的具体规划和管理工作的研究在研究角度和层次上都有所不同(虽然它们又密切相关),它是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层面来研究城市化的发展动力、发展模式和发展对策。由于经济学对城市化的研究主要是从工业化与城市化,特别是从工业化发展过程而引起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而导致的结构变化和经济增长这一线索而深入展开的,所以城市化问题一般归属于发展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不能说是汗牛充栋,也可以说目不暇接。
老问题为什么要作新研究?原因就在于当代中国的城市化具有太多的需要迫切解决的新问题。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相比较。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走过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其中既有中国特色的创造和发展,又有当时探索过程中的“盲点”和失误。一个最直观的表现是,从中国工业化的进程看,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现在中国已进入了工业化的中期。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第二产业比重已多年接近或达到50%的水平。这意味着中国的工业化水平已达到较高程度,而城市化水平与其却不适应。即使按照宽口径,采用第五次人口普查,把在城市居住一定期限的流动人口统计在内的统计方法,2000年我国按城市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也仅为36.09%。中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呈现较大的反差,也表现出与世界城市化进程一般规律相背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都与城市化问题的解决密切联系。城乡二元结构与农村、农业与农民问题、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劳动力市场发展问题、产业结构调整问题、城市规划与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社会稳定与流动人口管理问题以及西部大开发问题、加入WTO扩大开放问题等等,都属此类。甚至连每年的“春运”问题也与城市化息息相关。正因为如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专设了“实施城镇化战略,促进城乡共同进步”一章,提出要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同时要消除城镇化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国家“十·五”规划下有十个专项规划,其中第一个就是城镇化问题。这表明城市化问题在世纪之交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的重大问题,亟待在理论上研究,在实践中推进。
需求创造供给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法则,经济学研究也不例外,关键是看谁先抓住需求。可喜的是,身居海外的中国经济学者敏锐地把握了中国城市化研究这一理论需求的“脉动”。中国留美经济学会(Chinese Economists Society )每年都要组织一次大型的国际研讨会,组织在世界各地的会员回国研讨中国经济问题。2000年夏季,时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CES)当选会长的陈爱民博士与我——厦门大学当时在美的高级访问学者反复讨论,商定将中国留美经济学会按照惯例每年一度与国内单位合作主办的以中国经济发展为主题的2001年研讨会的题目定为中国城市化问题,并提议由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和厦门大学联合主办这次研讨会。当年10月,厦门大学领导很快同意了这一提议,并高度重视,将其列入厦大80周年校庆的重大学术活动之一,由中国留美经济学会、厦门大学和厦门市政协联合主办。由此揭开了此次国际合作研究的序幕。
2000年年底,会议征文公告在《经济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经济学消息报》和CES网站上同时发布后,得到了海内外众多经济学者的热烈响应,3个月内收到应征论文三百多篇。经过会议学术委员会遴选,有90篇论文入选研讨会,并编印成册。2001年6月下旬,研讨会在风景如画的海岛城市厦门顺利召开。群贤毕至、老少同堂。从白发苍苍的著名经济学家到初出茅庐的博士研究生,从大洋彼岸飞来的海外学者,到长期研究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本土专家,大家热烈讨论、互相切磋,为正在寻找“理论营养”的中国城市化进程提供了内容丰富、针对性很强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际对策建议。有的观点通过媒体披露,当时就在社会上引起重大的反响。
由于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需求”的迫切性和理论“供给”的针对性同时存在所提供的条件,根据会议成果,精心编辑出版一本专题性的研究性著作就成为必要和可能。会议以后,我们以对中国城市化问题进行实证分析和对策研究为主要标准,从入选研讨会的论文中再次精选了60篇论文,按成书的要求对内容进行认真地修改和编辑,历时大半年,最终形成了目前奉献给大家的这样一本专著。因此,所有入选论文的作者都是本书的作者,参加了本书的创造。如果说,这项研究最早缘起于中国发展进程中对城市化理论研究的迫切需要,那么,现在这本书的顺利面世,则更多地倾注了海内外众多关心中国现代化的经济学者的智慧和“心血”。
让我们把这本海内外经济学者联合研究、共同创作的中国城市化研究文集,献给中国的现代化事业。
《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陈甬军陈爱民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出版,定价:58元
(该书目录可在中国城市化网站www.curb.com.cn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