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会场专题三十九: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一)
新闻动态 · 2017-11-02 00:00
返回第十七届中国经济学年会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一)讨论专场于2017年10月15日上午在宁夏大学文荟楼207教室进行。来自兰州大学的冯国强老师、北京大学的郭巍老师、中国矿业大学的宋妍老师及华中科技大学的张麒博士,分别就环境监测与治理、...
第十七届中国经济学年会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一)讨论专场于2017年10月15日上午在宁夏大学文荟楼207教室进行。来自兰州大学的冯国强老师、北京大学的郭巍老师、中国矿业大学的宋妍老师及华中科技大学的张麒博士,分别就环境监测与治理、空气污染及气候安全等问题作了报告和讨论。报告由中国矿业大学的宋妍老师主持。
第一位分享报告的是兰州大学冯国强老师,所报告的文章是其与曹正汉合作完成的《纵向制约与中国市场力量的维护:矿产资源整合的经验证明》一文。冯老师基于对“在一个弱制度的中国,是什么因素激活了市场力量,又是什么因素导致市场力量不同的经历与遭遇?”的基本研究问题,首先提出了基本假设,随后建立了理论模型证明了相关假设,并通过山西浙商煤矿投资者抗争与贵州毕节矿主抗争的具体案例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了基本研究结论有:纵向制约机制并不依赖于商品的自由流动,而是依赖于行政分权的层级。
中国矿业大学的宋妍老师对该研究作了评述,她认为:将行政配置与市场整合引申到行政分权的思路确实新颖,但对于矿产资源的维护还应考虑矿产资源本身的属性,比如其分布和流动性等。
第二位分享的报告人是北京大学的郭巍老师,她报告的文章是《环境管控与污染偷排》。文章首先提出了当前空气污染严重的两种可能性:合法物质的超量排放和非法的管道排放,而当前的文献很少有涉及到污染的偷排问题,所以研究旨在找到一种机制并检验是否存在污染偷排。文章以河南省为例,研究了监督人员作息调整以及春冬季作息时间的不同对于污染排放时间的影响,也分析了“十一”和“五一”假期前后的污染排放度的“节日效应”,还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对环境监测的效果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表明:地方监督机构可能存在纵容污染排放的现象,而中央政府的督查可以有效的减少空气污染物的排放。
兰州大学的冯国强老师对该文章进行了评论,他认为文章使用政府下班时间的调整和环保监察组进驻来揭示偷排现象的存在和有意的制度安排,设计巧妙、论证严谨、故事有趣。同时,冯老师也提出了几个具有探索性的问题:若省里设置环保督察组并到市(县)督查,将会对排污量的影响究竟如何?和中央政府的督查的效果谁大谁小、可否实证?还有跨地区的污染治理实行属地管理,在模型当中是否还应该考虑到地区差异及“边界效应”等。
第三位分享报告的是华中科技大学的张麒博士,他报告的论文题目是《环境地方分权治理与县域跨界水污染问题——来自中国国控监测断面的证据》。文章主要包括分权治理与跨界污染、模型论证与情景模拟两部分内容,然后建立计量模型做了实证设计,并利用多种检验方法对河流污染的“跨界效应”进行了检验并做出稳健性分析。最后得出了中国河流县域“跨界污染”明显、距离县边界的距离影响着河流“跨界污染”的趋势等结论,并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流域政府横向协调机制、进一步加强河湖管理保护工作,落实属地责任,建立健全“河长制”长效机制等政策建议。
北京大学郭巍老师对该篇论文作了评论,她认为该研究非常细致且意义深远,但还存在几点可以改进的地方:比如对于工业企业布局与流域污染部分可以做出详细的图表,这样做出来的数据会更加精确。另外,也可以在文章中加进中央督察或者地方督查对于治理水污染的效用。
第四位进行论文分享的是来自中国矿业大学的宋妍老师,她报告的论文题目为《气候安全的国际合作治理——以减排温室气体为例》。首先她提出了对气候变暖问题在国家间存在的“怀疑派”和“行动派”现状,随后建立了一个两阶段的博弈模型分析了气候安全国际合作在冲突中不断取得进展的内在动因与稳定性。通过模型分析得出了两个主要结论:一是协议最终的合作规模是成本与收益权衡的结果,任何国家参与合作谈判的动机也是因为有着参与能够增进本国帕累托效率的预期;二是世界各国总体上以一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可以接受的内容,推动气候安全国际合作治理向着更加公正、合理、有效且稳定的方向发展。
华中科技大学的张麒博士对该研究作了评论,他认为该研究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同时也对论文中所提到的模型为单期还是多期提出质疑,并建议结合《巴黎协定》与《哥本哈根协定》相关内容作“一致性”检验,还需要分析合作协议是否有效增加了福利水平等问题。
(文:火颗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