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论坛暨‘CQMM’2011年秋季预测发布会

新闻动态 · 2011-08-23 00:00

作者:

返回

8月20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报社联合主办,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新加坡委员会与亚洲竞争力研究所协办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论坛暨‘...

8月20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和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报社联合主办,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新加坡委员会与亚洲竞争力研究所协办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论坛暨‘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CQMM)’2011年秋季预测发布会”在新加坡顺利举办。本次会议公布了课题组对中国2011年下半年至2012年共六个季度的宏观经济主要指标的预测及相关政策模拟结果,并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评价和展望,提出政策建议。本次发布会也是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预测与政策模拟结果的第十一次发布。

新加坡国立大学、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厦门大学校长助理韩景义、社科处副处长陈武元等出席了本次论坛暨发布会。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首先致欢迎词,新加坡国立大学常务副校长兼教务长陈永财、我校校长助理韩景义先后讲话。

韩景义说,2011年作为中国“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态势总体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此时召开论坛暨发布会,对于我们更好地服务国家的宏观经济决策需要,具有重要意义。他表示,围绕着“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的研究和开发,围绕着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形成了新的合作格局,衷心地希望这一合作能不断发展,学校也将一如既往地从各方面支持这一合作项目。

发布会上,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与厦门大学“闽江学者”讲座教授、宏观经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人员、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陈抗共同报告CQMM 2011年秋季预测结果。

src='http://www.efnchina.com/uploadfile/2014/1014/20141014100010594.jpg'

(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文溥报告CQMM 2011年秋季预测结果.JPG)

报告认为:2011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在固定资产投资的驱动下保持了较快增长,其中民间投资的快速增长较为显著。在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下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剧。通货膨胀对居民实际收入的侵蚀以及城乡收入差距削弱了居民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导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依然是投资驱动的增长。这说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的调整,并非旦夕可致,其艰巨性和复杂性必须引起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付出长期艰苦努力。

课题组假定美国经济能在2011年结束疲软的复苏,从2012年开始常态增长; 2011年欧元区能避免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货币政策继续以稳定物价为主要任务。基于这个谨慎乐观的判断,CQMM预测:由于外部经济复苏缓慢,在国内宏观调控政策向常态回归后,GDP增长将转入高位稳中趋降的态势,价格水平也将缓慢下降。2011年GDP将增长9.28%,但CPI依然可能高达5.34%;2012年GDP增速可能减缓至8.91%, CPI也将缓慢回落至4.93%,依然高于4%的政策目标。中国经济出现“硬着陆”的可能性非常小。就外贸而言,尽管进出口增速持续下降,贸易顺差还将持续;外汇储备仍将继续增加。

至2011年8月,美国疲软的经济复苏,以及主权债务评级的下调,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市场的动荡,美国经济陷入二次衰退的可能性一时大幅提高。如果美国经济陷入了二次衰退,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如何,值得高度重视。课题组应用CQMM模拟了如果美国经济陷入二次衰退,其可能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模型假设美国经济2012年全年GDP增长率降为0,经济陷入“二次衰退”;同时,受此影响,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在2012年也进一步下滑至1.1%。为应对美国经济二次衰退导致的外部需求冲击,假定央行在2012年第一季度减息0.25个百分点;并使M2增速在2012年全年保持在18%的水平。模拟结果显示,与原先的基准预测相比,2012年GDP增长率预计将减少0.67个百分点,达到8.24%;CPI可降至3.95%,低于4%的政策目标。模拟发现,美国经济二次衰退对中国进出口的冲击最大,并将导致净出口的负增长。但是,由于美国经济二次衰退削弱了美元的地位,加强了人民币升值预期,资本净流入扩大,从而导致外汇储备在净出口负增长的情况下仍将增加。今后一段时期在重视对资本流入管制的同时,还需管理好外汇储备资产的使用。

基于上述研究,课题组认为:在外部市场复苏乏力、国内宏观调控恢复常态后,GDP增长的减速是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结果。今后一段时期里,中国GDP的增速将可能维持在9%-8%的区间内。同时,给定生成通胀原因的复杂性,稳定物价需要一段时间的持续努力,今明两年CPI可能还将维持在5.4%-4%的较高区间内,对于通胀的潜在威胁仍不可掉以轻心。因此,从政策执行的角度看,一是不应该为勉强保持过高的增长速度而不断刺激投资的扩张,进一步加剧结构失衡;二是不能放松对通货膨胀的管理;三是必须充分重视通货膨胀对不同收入阶层尤其是城乡低收入阶层的影响,要采取有力措施保障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

较长时期累积形成的国民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即“两高一低”),已使中国经济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爆发时,不得不通过超常规的投资增长来力保经济增长。通过国有企业及地方政府的投资来弥补民间的投资下滑,不仅进一步恶化了既有的结构失衡,而且还形成了新一轮的不良债务。“十二五”以至今后继续依靠既有经济发展模式,维持2003年-2008年那样高速增长的空间是越来越小了,旧的政策模式不可复制。显然,我们需要正视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国正在进入一个经济从高速增长逐步转向次高速以至中速增长的阶段。在通胀压力减缓后,顺应这一发展态势的改变,着力推进体制变革,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的调整,为未来更高阶段的经济发展寻求新的发展动力和增长点。

报告最后,课题组提出如下政策建议:1.货币政策方面。在以稳定物价为主要任务的同时,促进宏观调控手段从数量工具为主逐步转向价格工具为主,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应通过金融创新和金融制度调整,在控制总量的同时优化信贷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2.财政政策方面。着力调整税制结构,优化税制设计,改善税收分享体制;调整转移支付的结构,逐步减少逐项申请制的专项转移支付,扩大制度性的一般性转移支付,促进中央、省、市、县各级政府财力资源与事权的对等;推进制度创新与改革,提高公民对各级政府财政收支的监督与约束能力,使财政进一步从计划经济中的生产建设财政转向市场经济的公共财政。扩大财政支出中用于真正民生领域的支出比例,切实保障经济保障房的建设资金到位。进一步提高城乡公共服务的提供水平与标准。3.正视进出口增速下滑的趋势,一方面要因势利导,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淘汰部分落后的生产力,提升中国产业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层次和地位;另一方面,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快改革,破除国企垄断,给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并出台保障就业的相关措施,以确保从出口导向型制造业释放出来的劳动力能够得到再就业。4.控制人民币升值的速度,保持人民币相对稳定的汇率政策。积极应对进出口增速回落中的外汇储备持续扩大,鼓励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走出去,拓展对外投资空间,逐步实现从贸易大国向贸易投资大国的转变。

在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论坛上,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 张曙光、亚洲竞争力研究所主任陈光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立群、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张晓晶等就中国宏观经济走势与宏观政策等汇报了各自的最新研究成果。

论坛最后,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新加坡委员会主席陈企业总结发言。新华社、经济参考报、新加坡电视台、新加坡联合早报、新加坡海峡时报等新闻媒体记者到会采访。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