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课题招标公告
新闻动态 · 2013-06-08 00:00
返回根据实际宏观管理部门有关专家的咨询意见以及中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整体研究计划安排,中心决定围绕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有效策略问题设立2013年~2014年度研究项目,从即日起面向中心各协同单位(...
根据实际宏观管理部门有关专家的咨询意见以及中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整体研究计划安排,中心决定围绕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有效策略问题设立2013年~2014年度研究项目,从即日起面向中心各协同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公开招标。课题招标事项公告如下: 一、课题说明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危机频频发生,欧洲货币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俄罗斯金融危机、巴西货币危机、阿根廷金融危机、越南危机等接连爆发,危机浪潮席卷全球。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和2010年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更是在短时间之内使得世界经济急剧恶化,其负面效应持续至今。 我国的经济发展受国际宏观经济大环境不景气的影响,增速放缓趋势明显。作为国家经济安全中最重要的一环,我国金融安全更是受到了严重威胁,其面临的内在及外在风险日益增加。同时,我国国内金融体系中威胁金融安全的若干因素也在不断形成并发展,如融资渠道单一、银行业竞争力不强、金融预警系统及安全网建设滞后、区域性金融风险累积等等。这些能够对我国金融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外部和内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宏观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现实因素。 针对我国金融安全形势的如上现状,本课题需要从深入分析我国金融安全问题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问题出发,重点探讨维护及加强我国金融安全建设的若干重要问题,为防范及化解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的风险因素及事件提供良好的操作依据和策略建议。 二、申请指南 本次公开招标的研究课题主要包括: (一) 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演化模式及应对机制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演化模式及响应机制进行研究可以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帮助。本部分的研究内容应主要包括(但不限于):(1)微观金融风险累积成为系统性风险的演化机制;(2)系统性风险发生后的报告、披露、分析、决策及应对机制;(3)重大风险的早期识别和预警以及跨行业、跨市场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手段;(4)跨境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及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体系的构建方法。 (二)我国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及化解机制研究 近年来,随着外部经济环境变化、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尤其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的不断累积区域性金融隐患很容易暴露出来。特别是当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受行业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贷款、地区民间借贷、“两高一剩”行业等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或重点行业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有上升的态势,由于公司治理不完善,内部风险管理薄弱,操作性风险案件时有发生。另外,在一些地方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违法违规经营风险不断暴露,民间借贷风险集中释放,引起了区域性金融不稳定。本部分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1)区域性金融风险事件的起源分析、演变方式及后果评估方法;(2)对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及民间借贷的统计监测手段分析;(3)基于审计监督角度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与化解机制。(4)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研究。 (三)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与防范机制研究 当前,在银行表外,影子银行体系大致存在着三类主要融资形式,一是银行的表外业务,如理财产品;二是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信托公司等提供的贷款;三是民间借贷。三类融资方式中,民间借贷市场规模逐渐萎缩,而且多数发生在私人与私人之间,只要资金不来自银行,违约引发的风险基本可控。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融资中,中国债券市场迄今尚未发生一起违约,而其他融资方式所提供的资金若为自有或自筹,风险也可以管理。显然,市场所指影子银行风险,其实就是指银行理财产品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托贷款可能发生的违约和兑付风险。由于这类融资形式连着千家万户,而且规模大,处理不慎容易影响社会稳定。截至2012年9月末,银行理财产品余额6.73万亿元,2012年全年银行理财产品发售规模在20万亿元以上,而去年信托贷款增长迅猛,该项融资全年增加了1.29万亿元,同比多增1.09万亿元,增长接近翻倍。因此,很多市场人士屡屡警告,如果银信合作理财这类影子银行出现风险,将会引发区域性、系统性风险。因此,本部分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影子银行体系风险的生成与转移机制研究;影子银行规模及其风险测度;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监测与预警体系;民间融资风险生成与防范;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控制研究。 (四)混业时代与利率市场化中的银行业风险生成与防范机制研究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金融业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十二五”期间要着力深化金融关键领域的改革,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本部分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1)混业经营中的各金融主体风险传染与防范机制研究;(2)混业时代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的风险传染与防范控制机制研究;(3)利率市场化中的风险生成与防范机制。 (五)我国金融安全网的构建研究 一国金融安全网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控制金融机构在风险管理方面的整个过程,对于防止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发生和扩散、维护金融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完善、有效的存款保险制度、最后贷款人制度、整体流动性注资和市场退出政策等机制的前提下,对国家金融安全网的构建与完善策略的探讨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和政策意义。因此,本部分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1)我国存款保险制度构建策略;(2)我国最后贷款人制度构建策略;(3)我国金融体系整体流动性注资和市场退出策略。 (六)我国金融安全指数的编制研究 伴随着中国金融行业的对外开放,潜在的金融安全隐患随之增加:一方面,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金融风险会通过多种途径传递到国内,加大中国金融行业的外部风险;另一方面,外资金融机构的不断涌入、非国有金融的迅猛发展和国内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使得金融市场竞争和经营的内部风险不断加大,从而使得中国金融安全问题日趋突出和严峻。因此,研究如何构建中国金融安全指数,对中国金融安全状况进行滚动分析和评价,找出潜在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已有不少国内学者对金融安全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和实证分析。但随着我国金融改革日益深化,近年来出现了许多以前没有出现过的新现象和新问题。因此,本部分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1)我国金融安全指数编制的指标体系设计;(2)我国金融安全指数编制的评价和权重确定方法;(3)我国金融安全指数编制的实证研究。 (七)我国金融风险的转移、分担与补偿机制研究 一个合理的金融体系不仅可以将经济社会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效益最高的部门和企业,而且还能将风险合理地配置到有承担能力且愿意承担风险的部门和企业,由此增强金融体系的安全性乃至整个经济体系运行的稳定性。一些对经济增长的研究表明,通过金融体系对风险进行重新优化配置并且建立有效的风险转移、分担和补偿机制能够明显提高投资的预期收益率,从而带动经济增长。目前,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对契合我国国情的金融风险转移、分担与补偿机制研究成果较少,因此,本部分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但不限于):(1)金融风险的转移、分担与补偿的国际经验;(2)我国金融风险的转移、分担与补偿现状;(3)我国金融风险的转移、分担与补偿机制设计。 三、申请程序和时间安排 1. 申请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研究工作基础和资源条件,针对本次项目主题《维护我国金融安全的有效策略研究》以及上文中提出的七大课题,选择独到的视角和方向,设计研究题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2013年6月1日至6月30日为集中接收课题申请书时间,随后将聘请专家对课题申请书进行初评,初评通过者需参加课题申请答辩(时间地点另行通知),未通过初评的课题申请不再专门通知。 3. 本期项目要求团队申报,鼓励研究者与实际管理部门工作人员联合申请开展研究,所有参与人员必须加盖所在单位公章。 4.研究期限为2年(2013年9月~2015年9月),2014年6月进行中期检查与阶段性成果的交流。申请结项时请提交成果原件,由中心组织专家进行评审、鉴定。课题研究成果第一署名单位须为“中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或标注本课题获“中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资助。 5.课题资助金额为13——20万元,课题一经立项即拨付资助经费总额的50%,课题完成并经鉴定合格后拨付余款。 6.请申请者到中国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协同创新中心主页下载课题申请书(http://cicfdsc.swufe.edu.cn/),填写完毕后发送至项目申请专用电子邮箱:zgjr@swufe.edu.cn(请以“依托单位名称+申请人姓名”为邮件主题),纸质版(2份)应在2013年6月30日前邮寄至:成都市光华街55号西南财经大学光华楼1806室(联系人:王艳娇,联系电话:028-87355141)。电子版和纸质版均达到方视为申请有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