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12次报告会简报之一

新闻动态 · 2008-03-05 00:00

作者:

返回

2008年2月24日下午“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12次报告会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称CCER)万众楼举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宋国青教授、...

2008年2月24日下午“CCER中国经济观察”第12次报告会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简称CCER)万众楼举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宋国青教授、周其仁教授分别做了演讲。我们分三期简略报道会议概况。会议报告详细内容经整理后,将由“CCER中国经济观察”专刊发表。本期简报报道林毅夫教授和易纲教授演讲内容。

林毅夫:访欧答问三题

这次欧洲之行访问的国家主要是三个:比利时、瑞典及德国。在整个访问活动中,不论是记者采访、跟政府有关部门的交流还是学术报告,欧洲各界普遍关心如下三个问题:(1)美国次贷危机、经济萧条或滞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2)中国经济是否会出现奥运会后萧条;(3)中国中长期经济发展之挑战与展望。

一、美国次贷危机、经济萧条或滞胀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的看法比较乐观。首先,由于中国银行业购买的次贷很少,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业几乎没有任何直接的影响。其次,美国虽然为中国的第二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出口盈余来源国,但是中国的出口以中低档的消费品为主,其收入弹性低。我认为美国经济萧条最多会让中国出口增长速度下降,绝对不会出现负增长。出于同样的原因,即使美国经济萧条影响到欧洲经济、日本经济,对中国对欧、对日等国出口的影响也会相对较小。最后,如果美国经济出现滞涨,对于中国来讲,可能还会有些有利的因素。众所周知,美联储的主要任务是控制通货膨胀,美国的消费品主要依靠进口。美元贬值将使进口价格上涨,从而导致消费品价格上涨。目前情况下,美国为了防止物价不断上涨,将会避免美元继续贬值,那么人民币对美元、对欧元升值的压力就会有所减少。总体来说,对缓解我们汇率政策压力是有一定作用的。

二、中国会不会出现奥运会后萧条

我们应该很有信心地认为,中国不会出现奥运会后的经济萧条。首先,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还有2010年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以及以后的一系列重要国际活动。这些国际活动的举办都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不像一些国家那样很少举办大规模国际活动。其次,我国的经济规模巨大。我国去年的经济规模已经超过3万亿美元,是希腊举办奥运会时GDP的16倍,是澳大利亚的7.7倍。奥运会投资在我国总投资中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再次,中国基础设施投资的空间非常大。不仅如此,即使现在中国已是世界工厂,但产品附加值的提高空间还很大,产业升级的机会还很多,这也需要大量的投资来支持。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水平。同时考虑正在进行的城镇化过程,中国未来五年、十年间消费增长保持10%或者更高的水平是完全有可能的。外商投资也将继续维持在高位。奥运会后,中国将进一步和国际经济融合。中国将更加了解世界,世界也会更加了解中国。这将为我国产品的出口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

三、中国中长期经济发展之挑战与展望

(1)金融业是否会出现危机?

亚洲国家经济发展当年也很好,也曾出现金融危机。中国会不会也出现金融危机?我国股票市场过热和银行呆坏账问题经常被国外媒体报道。我认为即使股票市场波动大一点,但是只要股票市场调整不导致银行呆坏账大量增加,银行不出现危机,那股票市场调整就仅仅是社会内部的利益再分配,就不会演变成为全面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至于呆坏账比例高的问题,1990年代末20世纪初,据国内报道银行呆坏账比例为20%左右,国外学者的研究是40%以上,当时就没有出现银行挤兑或破产。现在我们的呆坏账比例已经压缩至5%以下,即使将来反弹到7%、8%左右,在有国家保障的前提下也不会出现银行挤兑或破产问题。因此我相信不会出现银行危机,也就不会爆发全面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

(2)社会动荡是否会发生?

在海外的报纸,包括香港、美国、欧洲,经常可以看到关于中国各地有人抗议等群体性事件的报道,难免在国外产生中国是一个坐在火山口上的国家的印象。但是我认为在中国目前快速发展和转型的过程中,社会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不管是发展还是转型,必然有利益的重新分配,很难让每个人满意。中国有300万个村庄,在一些个别村庄出现一些群体性事件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些事件比例小,影响范围非常有限,而且中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掌握信息充分、反映迅速,能够有效地避免这些地方性的矛盾演变成为全国性的事件。尤其在十七大后提出科学发展观,中国政府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改善收入分配,缩小地区差距,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缓解各种社会矛盾。因此,未来五到十年,中国社会在总体上将保持安定团结。

(3)中美关系以及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关系是否会恶化?

随着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兴起,国际关系的重新平衡甚至冲突和摩擦是不可避免的。但经济利益还是占主要地位的。随着中国的发展,在出口增加的同时,中国购买外国产品越来越多,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就业至关重要。至于中国大量的出口对发达国家的传统产业造成的影响,因为这些传统产业在发达国家已是微不足道,所以影响面非常有限。虽然这微不足道的部分经常制造出很大的声势,引起关注,但实际牵扯的金额非常小。

中国对外的投资引起了一些关于安全和国际关系的争论。仔细看我们会发现,中国目前的对外投资都是商业行为,可以在商业利益回报上得到支撑,并不是国外媒体和政治学者所讲的“战略性投资”。所谓战略性的,是指接受进行远低于市场回报的投资。对美国、对世界而言,反恐以及朝鲜和伊朗核问题依然是目前主要的国际问题。中国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朝鲜的邻国会扮演重要角色,在战略意义上与发达国家一致。最后,中国政府在处理国际问题上具有高度的智慧,既坚持原则性又有灵活性。

因而中美关系以及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的关系不能说没有摩擦,但总体看好,可以用李白所讲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描述。中国将会拥有一个相对良好的外部环境。

(4)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最有利条件为何?

首先,中国领导人充分了解当前的机遇和问题,在处理和解决问题上务实而有智慧。中国的政策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这也正是中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以及今后能够不断克服困难前进的根本原因。其次,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地方干部具有很强的执行能力。再次,中国的企业虽然不够规范,但是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善于学习,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同时,中国大陆的民众与1950-80年代的香港、台湾、韩国和日本民众一样,对于经由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生活具有强烈的愿望。只要政策、环境许可,老百姓将尽一切努力想方设法抓住一切机遇。最后,作为最大、最开放、增长最快的发展中经济,巨大的国内市场、良好的基础设施、勤劳能干的老百姓都将吸引大量的外国直接投资涌入中国,并带来新的资本、管理、技术和市场。

易纲:市场机制调整见效 经济失衡正在收敛

易纲教授的演讲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当前货币政策取向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第二、中国大陆金融资产配置的市场调整;第三、全球资本流动与新兴市场的调整。

一、当前货币政策取向和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目前媒体经常地讨论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是中国经济的“怪现象”。其实这两者并不矛盾。人民币对外升值和对内贬值其实是在同方向上调整的两个渠道。以前中国的商品便宜,现在要变得不那么便宜,可以通过人民币升值和价格上涨这两个渠道来实现,也是对不均衡市场和不均衡经济的调整过程。

人民币升值后,对外国商品和服务的购买力上升。我国目前大量进口大豆、石油等物资,在这些物资价格普遍上涨的情况下,由于人民币升值的原因,进口价格上升幅度有所减少。由于国内物价的上涨,人民币对内购买力下降。若中国一年进口一万亿美元,相当于GDP的30%,以此为权重综合考虑人民币对内对外的加权购买力基本持平,至少没有降低。

人民币升值对扩大内需的影响如何?亚洲金融危机后,扩大内需成为中国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取向。但是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人民币升值通过价格变化能够非常有效地引导资源向国内需求配置。价格引导的力量强过很多行政主导或措施,能够最有效率的引导资源配置向国内倾斜。所以说,市场比人强,形势比人强,价格比人强。

因此,我们要继续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进一步发挥市场供求在人民币汇率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继续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去年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货币从紧的方针。此后国际和国内发生两个比较大的变化。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暴露,危机更加深化,美联储两次大幅度降息;另一方面,国内出现严重冰雪灾害。但是通货膨胀依然是目前面临的首要危险。因此,2008年我们将继续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控制货币信贷过快增长;继续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和准备金政策大力对冲流动性;通过窗口指导和道义劝说,引导商业银行合理控制信贷投放。在经济总量进一步加大的情况下,我预计2008年M2的增长率为16%,银行贷款增长率将低于2007年。同时,加强信贷支农,做好灾后恢复生产和春耕备耕的各项金融服务工作。

二、中国大陆金融资产配置的市场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M2/GDP呈现持续快速增长,近几年才走平。M2/GDP比例提高一方面是金融深化的必然,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金融结构中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银行储蓄一直是投融资主要渠道。对此问题,我1996年的论文进行了分析。现在看一下最新情况。

2007年实体经济部门持有的主要金融资产余额中,通货及存款类金融资产(现金,本、外币存款,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委托存款等其他存款)余额43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9%;流通股资产市值6万亿元,增长2.8倍;基金类资产市值3万亿元,增长3.3倍;保险类资产2万亿元,增长25.1%;信托权益类资产6671亿元,增长1.8倍;理财类资产:5128亿元,增长1.9倍。以上是2007末余额比上年增长的金融资产。实体经济部门金融资产余额比上年下降的是债券类资产:余额七万多亿元,下降2.4%。

2007年金融市场的巨大发展说明,市场机制在运行,整个金融资产配置经由价格和市场引导在向符合经济规律的方向调整。实体经济部门(非金融企业和住户)普遍增持股票、基金类金融资产,减持存款和债券类资产。银行贷款虽然继续在各类融资中居于主导地位,但股票融资比重明显提高。

作为总结,我们总说中国太依靠间接融资了,需要大力发展直接融资。那么怎么样才能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实际上2006-2007年就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的机遇。这两年中国金融资产结构优化明显,是符合大力发展直接投资的方向的。在中国金融资产配置调整这个问题上,我还是强调这三句话:形势比人强,市场比人强,价格比人强。

三、全球资本流动与新兴市场的调整

新兴市场资本流入大量增加。具体表现是:外汇储备大幅增加,FDI流入创下新高,非FDI资本流入快速增长,货币大幅升值,资产价格明显上升。把上两个部分的主题扩大到全世界,可见对全世界而言市场在运行,资本按照市场规律流动。

从新兴市场应对资本流入的措施和经验来看,一是增强汇率灵活性;二是实行通胀目标制,允许汇率自由浮动,利用利率管理资本流入;三是积极运用财政政策;四是加强金融监管;五是鼓励资本流出,加强资本账户管制。

现在有种观点认为资本管制是有效的,应该加强资本管制。我在这里用其他各国的经验来对此进行讨论。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智利、哥伦比亚、巴西和泰国面临着相似的宏观经济问题,实行了资本管制措施,但实施效果不甚理想。

资本管制有这样的规律:刚实行管制的时期有一定作用,但时间长了市场将会以更大反弹、更大规模的流入来抵消政策的有效性。资本管制无法根除资本大规模流入。局部性的资本管制对于开放经济体作用有限,被管制的资本总可以通过未被管制的渠道流入国内。如果实行全面的资本管制,则代价太大,不仅影响经济效率,还可能导致腐败问题,因为难以持续。对于中国来说,中国还有台港澳、海外侨胞等特殊情况,资本管制的难度更大。此外,衍生工具的发展降低了资本管制的有效性,投资者会研发新的金融产品来规避资本管制。

比较有效的办法是放松对国内资本外流的限制,更重要的是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接近合理水平的汇率、利率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对于调节资本流动是最重要的。

过以上三部分可以得到同一个道理,市场机制正在运行,经济不均衡正在收敛。在这样的调整过程中,市场比人强,形势比人强,价格比人强。

(张媛整理,未经主讲人审阅)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